小王考到了四川大学,他原本想去新疆石河子大学。不是因为石河子大学更好,也不是因为非得去新疆不行,只是因为石河子大学地偏分低,是他能考上的最远的大学。

小王有股倔劲,老王比他更倔。

“你晓得甚了,新疆太乱了。”

又说。

“你要去了,就别回这个家。”

又问。

“你是不是在躲老子?”

小王是在躲。不是躲他老子,也不是躲着其他什么人,而是躲着石城。按说一个县城十几万人,犯不着和一个人过不去。可小王觉得石城和他过不去,所以填的大学志愿不是新疆石河子,就是黑龙江佳木斯,反正离得越远越好。

小王有段孽缘,不是遇错了人,也不是遇错了时候。说这是段孽缘,还得从第三个人说起。

小王刚进高中就瞅眼上个女孩,姑且称为小张。他既不追求也不表现,单是下课时立在个教室后面一根筋的瞅。按说瞅是瞅不到女孩的,但一根筋小王运气好,第一学期期末考了个年级第一。按说年级第一没什么稀罕的,但小王考就稀罕。不是小王差劲不该考第一,而是小王的班不该出年级第一。不是小王的班差出不了好学生,小王的班虽是重点班,但没另一个班重点。所以另一个班没出第一,小王的班出了,这就稀罕了。成绩出来,班主任老许合不拢嘴,使劲夸小王。按说一般的夸,夸两句就止住了。可这个夸稀罕,从成绩夸到做事,从做事夸到做人,把小王从头到脚都贴上了金箔,把一根筋小王夸成了模范小王。

这夸赞的缘由还得从开学分班说起。学校有两个平行的AB班,高分学生自由选择班级。平行班所有任课老师都一样,只是班主任不一样。B班班主任老许是省教学能手,A班班主任老胡是年级主任。虽然年级主任老胡悄悄把高分都划在了A班,事也没坏在他身上。老许知道,可老许不说什么,事就坏在这里。有些人因为想和以前初中同学一起,就从A班调到了B班。结果开了学看了名单才知道平行班有这么个不平行法,就一齐骂老许。老许受了窝囊还挨了骂,心里对老胡咬牙切齿。但咬牙切齿不光为了这个,老许要评区人大,老胡这样做就碍了老许的事。老许憋着气,一天到晚黑着脸。一根筋小王这个时候考了年级第一,就换老胡窝囊了。老许便可劲夸小王,把他夸成了B班的模范。夸他除了想挫挫老胡,也想让那些骂老许的人看看,更想振振班里的蔫气。

小王就这样稀里糊涂成了模范。别人成了模范高兴,小王也高兴。小王不是高兴荣誉在身,也不图个别人高看一眼。单是高兴小张抛来的橄榄枝。小张在网上这样说:

“你很厉害啊。”

又说。

“我做你的傻瓜好不好?”

高一寒假里,小张在网上主动找小王搭了话。但两人只是说些佛啊道啊的东西,其实就是没什么话瞎掰扯。小王一天在网上说自己其实是个笨蛋,只配和傻瓜同行。就有了小张说的那句话。这就是表白了。

按说表白了就应该拉手接吻压马路,可小王和小张不一样。不是不稀罕做这事,也不是不敢。是两人直到毕业都没有当面说过半句话。不是没话说,也不是不想说。小王当时以为是自己怂包不敢说话,小张也让小王这么以为。但实际不是这样,这得从第三个人那里说起。

班长小畅和小张是同桌,小畅送了小张一枚戒指,小张很烦闷。不是小张不喜欢戒指,也不是不喜欢小畅,只是不想这么快就陷入进去。小张早就知道小王在瞅眼她,可她不愿搭理一根筋小王。恰逢小张郁闷时,一根筋小王变成了模范小王。小张就主动在网上和模范小王搭话,然后小王就开始纠结怎么在现实中搭话的事。

到了期中考试,小王考怂了。榜样小王又成了一根筋小王。可一根筋小王还在纠结搭话的事,即使现在网上也没什么话了,他以为是小张暗示想要在现实中说话,这时就不是一根筋而是二杆子了。小王开始在班里和小张搭话,小张总是巧妙的避开。二杆子小王看不出来,以为是自己太怂包。

到了快文理分科的时候,小王还是没有搭上话,这让小王骂了自己两年半怂包。小张去原城读好学校,走之前问小王。

“我不想去原城,可他们让我去。我该怎么办?”

小王大义凛然。

“不该将自己的未来限制在小城之中,凤凰该去更广阔的舞台。”

然后继续骂自己怂包。其实小王骂错了,不是他不怂包,也不是说错话了。去原城这事压根和小王没什么关系,小张要真的不想去,连提都不会提这事。小王想不明白这理。别人就此也就放下了,小王偏不。二杆子小王开始往原城发电邮,开始写些班里的事,后来又发自己写的小说。小张没回。小王发了一个学期,每礼拜一封三四千字。小张一封没回。

之所以说小张去原城和小王没关系,不是说小王不能改变她的主意,也不是说她讨厌小王跑去原城,而是她和班长小畅闹翻了。后来小张回过石城几次,一个正眼也没瞧过小王。

小王不是因为这个对石城伤了心。

小王又遇到一个女孩,小婧。

小婧是二杆子小王的同桌,本来男女同桌很正常,但小王觉得不正常。小王高中共有过三个女同桌。第一个是小王的初中学霸同学,小婕。虽然打打闹闹了一个学期,现在想来小王那时候的第一和她不无关系。后来小婕和小王分开了,小婕对小王说。

“不和我坐,你成绩就下来了。”

小王不给面子。

“和你坐,对女生都没感觉了。”

话说重了,小婕就转了校。其实转校和话没什么关系,当时模范小王变成了二杆子小王,老许又拉下了脸。班里一群好学生商量着一齐转了校,这一下把老许仅存的一点想法都打没了。老许也不拉脸了,每天只是更加尽职的上课,却不再过问班里的事。小婕转了校后,暗自和小王较劲,两人却从此再也没有相见。

第二个女同桌叫小芳。气质和身材蛮好,但小王和小芳说不着,坐了一个学期,一句话没说。小王这才知道,有人和你说不着,是真的可以一句话都不说,哪怕近在咫尺。

高二,小张走了。二杆子小王每天写信,新同桌小婧每天烦他。小王好脾气,就陪着她一起闹,闹到寒假,也就不再给小张写没有回复的信了。春节既是小张向小王搭话的一天,也是小王停止写信的一天,也是小王孽缘开始的一天。小王在网上向小婧表白了。二杆子小王就成了混蛋小王。

小王向小婧搭话。

“你很可爱。”

小婧反问。

“哪里可爱?”

“眼睛可爱。”

小王其实不喜欢小婧,只是小婧对小王太热情了。女人热情了总会被男人误会,到头来反被男人怨恨。可是小婧却接受了,起码小王以为她接受了。

开学了,两人都有点尴尬。尴尬没什么,问题是不说话。小王不去主动找话,小婧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个月,小婧和其他男生打的火热。小王联想起小张,一股怒火冲了上来。和小婧摊牌,没说两句就砸了桌子。

混蛋小王开始缠着小婧。自以为不说话和砸桌子做错了,想去弥补。按说小婧每天给小王摆冷脸,小王该明白了,可小王又变回了一根筋小王。哪怕小婧瞪他一眼,也以为事情有转机。小婧也开始不用正眼瞧一根筋小王了,直到毕业,也没有正眼瞧过小王。

小王脑子已经成了浆糊,他要找朋友码放事情。

小王有个小学兼高中同学,小赵。高一下半学期,二杆子小王划了他一刀。不是打架错划,也不是刻意谋划。说来好笑,只是小王把玩刀子,小赵背后捉弄小王,小王回头就是一划。小赵右手削了一块肉下来,指甲大小,深可见骨。

小赵从那以后又找了几个朋友,待小王也不如从前亲密了,小王不自知。小王脑子成了浆糊,需要找他码放事情,他只是对小王说。

“她不喜欢你,别缠着了。”

小王不管,一根筋小王待小赵是最好的贴心朋友。直到多年后,回想小赵一句心里话也没有对小王说过,才觉出小王的可悲来。

小赵有一个朋友,小刘。小刘很帅,性格也温柔。小赵常和小刘一起,二杆子小王也就认识了小刘。高三开学,小王又去找小赵商量该怎么办。小赵对小王说,小刘和小婧谈了一个暑假对象了。

小王回想起暑假自己常给小婧发QQ信息,一条“在吗?”说了整整一个月。直到小婧对小王说。

“事情都这样了,你还想怎么样?”

小王还在表达自己做错事的歉意,以及想要和好的愿望。小婧回的干脆。

“不可能”

小王就再也发不了信息。

小赵一句话道出了事实,小婧和小刘常换用QQ捉弄别人。小王才知道,即便可怜的几条回复也不是小婧说的。二杆子小王不管,他装作不知道,继续做些自以为有用的努力。小刘那边却出了岔子,小刘也和小婧说不上话了。小刘对小赵诉苦,顺便让小王听着。小婧开学后也没有再理小刘,好像暑假的事没有发生过。小婧不理小刘,不是因为她讨厌了小刘,也不是因为她只是想利用小刘,是因为小刘逼得太紧。

小刘和初中的对象分手了,暑假里正在消沉。恰逢小婧和他一起补课,小婧说的一句话温暖了小刘。

“我想做驱散你心里乌云的阳光。”

小刘就和小婧靠在一起。开学了,小刘不满足只是这样,他想要承诺。小婧却没想到过给他什么承诺,她压根就没喜欢过小刘。只是两个受伤的心互相安慰而已。这件事又坏在了女生的热情上。

二杆子小王本该恨小刘小赵的,可他没有。不是他脑子笨想不明白肢节,也不是他心地善良原谅别人,单单是因为除了小刘小赵,他再也找不到肯听他说话的人了。但就是这关系,也被小王毁掉了。

一天晚自习,小赵指着小王的鼻子。

“给老子转过去,转过去。”

不是因为吵架了,只是因为小王说了句比较不中听的话。也不是因为那句话,是因为小王老是找小赵排解。小赵终于翻脸了。

其实从一开始,小赵就没和小王说过心里话。甚至除了学校小王缠着小赵外,小赵没在学校外和小王聊过天。不是因为小赵不喜欢说话,是因为不喜欢和小王说话。也不是单不喜欢和小王说,其实是不喜欢小王这个人。小赵背地里说过很多小王的坏话,小王不知道,一直把小赵当交心的朋友。一直从高一交心到高三,小赵觉得不能再耽误自己时间了,就找个借口把小王轰走。

小王孤立无援了,前后左右都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偌大一个十几万的县城也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小王不明白,石城这么多人,为何单是孤立了一个小王。小王继续着他对小婧的努力,所有看来的想来的招数全部用上了。小王没有了说话的人,成绩却突然一下子提高了。高三一年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小王却还是二杆子小王。小王每天早晨一个人跑步,课间一个人坐座位上学习,晚上一个人跪在地上向神祷告。祷告不是因为他真心向神,也不是祈求什么幸福,只是希望小婧能和他说一句话。

神当然没有理睬二杆子小王,小王对小婧所有的追求终于让小婧不堪忍受。小婧调到了别的座位。高三换座位要特殊理由,所以老许从此也不再关注小王了。小王的步越跑越长,却不再没日没夜坐在座位上。此时也不祷告了,只是常常在梦中梦到小婧待他和从前一样热情。在所谓最难熬的日子里,小王靠着这点梦境捱了过来。

高考结束了,小王割了包皮躺在床上两个礼拜,就没有去参加毕业酒会。其实要不是知道有毕业酒会,小王就不会割包皮了。小赵小刘登门拜访,闲聊一会后,告诉小王。小张回来了,还牵着班长小畅的手。又告诉小王,小婧去复读了,和一个初中的同学谈了对象。说完便走了,小王至此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暑假里,小王终于跑到了二十公里,一口气跑完了他的高中初中和小学。蹲在小学的旗杆下面,想着当年旗杆下的自己,憋了三年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小王不知道自己该恨谁,只好去恨这座城市。于是小王就想去新疆石河子和黑龙江佳木斯。

高考分数出来了,小王可以选一所更好地学校。小王不选学校,选专业。选了数学,就跑到了四川大学。

大学里遇到的种种是非终于让小王明白了,不管逃到哪里,不管遇到哪个人。第三个人总在那里,永远在夺取着希望和幸福。小王还在逃跑,一次次逃的更远,却永远找不到安宁。一天夜里,独自一人骑行在郊区里迷了路的小王转过了拐角,终于看到了前方灯火通明的都市,他突然感到了一阵久违的安宁,过去的一切似乎想通了,又似乎没有想通。小王鼓足脚力,加速向城市冲去。

友人的回复

手机送修去了,现在借的室友手机,打字很不方便,只能简略的回复吧主大人了。

没想到石河子大学如此出名,大家都晓得。事实上,那里虽然气候干燥,人口较少,环境还是不错,至少街道满干净。(听地理老师说过。)

总觉得,一个人逃避的,不只是见证过回忆的人,还有自己过去失败的尝试。若对自己不满,到了哪里都要继续逃下去。

不知道你有没有那样的感受,你总会从别人的记忆里捕捉到完全陌生的自己。从未谋面的另一个自我,随着友人的离去,消逝在零散的片段中。让人悲伤的是,朋友们不要那个“你”,你也就失去了,原该属于自己的片段。

把这文章看完,才发现那第三个人是来夺走希望和幸福的。把自己放在故事里,总觉得主角的心态有些卑微,自我埋怨,却又充满了对外界的愤懑和求不得。

我幼时十分相信“收获”与“回报”的正比关系,随着长大,渐渐发现这想法相当励志,换言之,相当天真。

无论是待人亦或是处事,都有太多机缘巧合。许多你无法预知与预测的因素缠绕在一起,最后织出与预想偏差极大的结局,比如说,人与人相与,不仅凭付出的程度,亦要看两人的契合程度,更甚至是时间的长短。换个角度而言,以为以简单的时间或心力上的付出就可以扭转局面,不就是对人心过于简单的估量么?因果关系自然是成立的,但因与果之间错综复杂,是勉强不来的。

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亦会有程度不同的超脱,但他始终挣不脱束缚。境界越高,疑问就越大。能够有所领悟,就实属不易。

另外,容我吐槽一下,这里面的人物好多。而且性格多变。我想问一下,你有木有发现,这文章中除了有点傻的小王外,其他角色都有些难以捉摸且带有很强的负面色彩,可能这是我的误读,也可能站在小王的角度上,世界的确如此待他。但无论怎样讲,那些陪伴过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人,纵使多不堪,也成就了今天的你。既然已是路人,不妨把他们视作世界磨砺你的馈赠。当你相信他们是多面的,亦有待你真心的成分,或者说,他们也有苦衷,你体会到的,只是形式造就的不公,如此,你会更加宽待世界。

唯有清醒方觉寂寥。

我的回复

最初写这篇半带回忆性质的小说,不是要去诉苦,只是想去讲一个故事。

我极力想做到客观,只描述发生的事,不去着眼内心的感受。但是做不到,事情总会被有意无意的重新组织,彰显一些主观的东西。你说的人物多变且负面,只是因为我对他们草草带过不做深究。我并不能驾驭好多个人物,只能把他们压缩到那么扁平无感了。

你所说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正是我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和谁交往,背后总是有第三个人在那里。所以人际关系就带了偶发和不可知性,这也是造成小王的悲剧所在。小王太执着于自己和对方,忽视了第三个人,就做出了那么多幼稚可笑的蠢事。

小王不倒霉,只是太笨了而已。其他人也不坏,他们在一个个离开小王之前,确实对小王好过。就算离开了小王,在别的他们在乎的人看来,仍然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小王只是恰好不是他们在乎的人而已。

小说模仿了《一句顶一万句》的简洁风格,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人物不丰满,情节不连贯。自传性质也是它的硬伤,小说陷入了自我的世界中,心中没有了读者。

这只是草草的写作,希望以后能真正写篇小说,而不是按捺不住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