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秦迟就要死了。

密闭寝室中央燃烧的炭盆,将会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释放出足够致命的一氧化碳。

这是最优雅的死法,在昏睡中无痛苦的离开。

秦迟细心地铺好干净的白纸,开始写最后一篇影评。

十月

秦迟匆忙跑进咖啡店,她早已等在了那里。

刚进大学的秦迟,加了两个学生会部门,又加了两个社团部门。从闭塞小城考到西南第一校的他,早已了解过大学的生活,他也自信会摆脱所谓萎靡、混乱、颓废的大学宿命。

他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瞪着发亮的眼睛寻找着一切让自己忙起来的机会。除过学习和社交,他还在坚持阅读和写作。除过要事,他从不主动联系别人。他没什么朋友,也从不去费心去找。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非要和别人打交道也须速战速决。他的座位一尘不染,被子棱角分明,白色T恤永远散发着洗衣粉的香味。身着擦得干干净净的运动鞋,永远大步流星的走在校园。没有他不能做的事,也没有他不愿办的事。晴朗的下午,他会独自走在湖畔,找一片能望尽湖水的草地坐下,望着跃动的金光出神。有时偶尔心绪烦闷,他会找部好电影,一个人静静的看完,再写一篇没有人会看到的影评。

他争取到代表社团作报告的机会,临行前才被告知还有个拍档。这便是她和秦迟第一次的相遇。

图书馆旁的咖啡店,总是三三两两散坐着看累了书的男女。透过轻轻搅着的奶茶腾起的雾气,看到的总是一张张惬意舒适的面孔。她的座位靠近落地窗,阳光砸在湖面,点点的金光映出她白皙脸庞的细腻。座位上有两杯奶茶,一杯没有开封,她细细的啜着另一杯。她细碎的刘海,恬静的身姿,悄然溶在了秋日暖阳中。谢过了她请的奶茶,才知道她在这里等了许久。秦迟叙述报告内容时,她静静的听着,不时小心翼翼地说出一两句切中要害的意见,却又总是伴着歉意的眼神和温柔的话音。

那天下午,秦迟记住了她温软的声音,甜美的笑容和明亮的双眸。

《美国精神病人》

外人眼中事业有成爱情美满的中产阶级,竟会在幻想中虐杀妓女、同事、朋友乃至偶遇的陌生人。一个男人面对焦虑和压力,竟会如此的不堪,以至于扭曲现实欺骗自我。如果他能奋力从囹圄挣脱,能清醒地抛开所有的羁绊,把握住真实的自我,正视内心的声音,结局必然不会如此的悲惨。他并没有罪,罪恶的是这个固守成见的世界,罪恶的是这个充满了陌生人的社会。他在幻梦中杀人,最终遗失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他是这个病态的世界,这些冷漠的人心所造就的怪胎。如果我们仍然忽视他内心的苦痛,仍旧用责任和义务压迫自由的心灵,最终世界将充满这样的怪胎。文明将在幻梦中死去。

十二月

秦迟相信加入影视鉴赏小组是他这辈子情商最高的时候,通过小组两周一次的聚会,他终于找到了和她说话的理由。

上次的报告做完后,她和秦迟一直聊到深夜才分手。朋友、理想甚至家庭,秦迟第一次和女孩这样深入的聊天。虽然在那之后两人并没有再次见面,也没有通过其他方式聊天,秦迟仍旧念念不忘。秦迟一直记得她喜欢电影,恰逢影视鉴赏小组招新,他便把她拉了进来。

秦迟单纯地想要多了解她,他觉得她肯在长谈中说真心话,想必也不会讨厌这个小小的愿望。秦迟无要紧事时绝不会打扰别人,所以没有可说真心话的朋友。每一次聚会之后,她和秦迟总会顺便聊些闲话,这是秦迟两周以来最期待的时刻。秦迟喜欢听她温软的声音,看她闪亮的双眸。他也暗自期待着两人不经意的触碰,期待着她甜美的笑容。秦迟笨拙的表现着自己的温柔。秦迟总会给她带点小吃,或是几个包子,或是一杯奶茶。过马路时总是把她护在身旁,在她说话时总是静静的听着。即使秦迟只和她在两周一次的聚会上说话,他也一直满心期待着这个时刻。虽然她不是他的女朋友,但笨拙的秦迟从未因此减少过应该给予的关爱。

午后暖暖的草地上,不再有秦迟孑然一身的影子,相反却变得热闹且充满活力。然而不管影视鉴赏协会的人多么慷慨激昂的演讲,秦迟总是悄悄望着她的背影。她偶尔觉到了秦迟的视线,回过头调皮地扮个鬼脸,秦迟便兀自心花怒放。秦迟很得意自己推荐了这个集会场地,因为聚会结束后,他能和她留下来继续聊天。这片一直以来都独属于秦迟的草地第一次有了别人,这种感觉就像自己隐秘的角落终于被别人温柔的闯入,秦迟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再孤独。

一次聚会后,秦迟表达了自己想要在生活中多接触她的愿望。她只是笑着摇摇头,秦迟明白,两人除了周末的聚会,生活中很难再有什么交集。但在随后的聚会,她把舍友也带了过来,秦迟很高兴自己终于被接纳进她的朋友圈,即使这样减少了两人独处的时间。哪怕聚会因期末考试而取消,在隔一周的周末,她也仍旧约秦迟去那片草地,虽然因为前一天的熬夜,她没能按时的赶到。两个人的话题偶尔涉及了情感,她说自己有很好的男性朋友,也曾在高中时代谈过恋爱。秦迟问及大学的情感时,她又温柔地笑着闭口不言。两人有时也会有沉默的时候,秦迟总是安静且满足的呆在她的身旁,她总是费力的找些话说,秦迟也乐于接话。她在秦迟的心里单纯的像南国从未见过的白雪,又像那日午后破碎在湖面的暖阳。即使两个人只是交谈过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次,他也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看法。

秦迟一直很感激自己的那一次邀请。

《和莎莫的五百天》

莎莫被导演渲染上轻浮的颜色,这本是极为不公乃至刻薄愚蠢的。一个女孩不能在恋爱关系中太过主动,男人就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呵护关爱女孩。莎莫的主动亦颇为不易,男孩却没有好好地珍惜,只是满足于安稳的现状,享受着情感的付出,也无怪莎莫最后的离开。如果男孩能更加成熟,他必然会体谅女孩的犹豫和排斥,用更多的勇气和温柔去安抚女孩不安的心灵。莎莫一开始和男孩坠入情网,想必一定怀着小小的不满,毕竟男孩没有真正的付出过什么努力。莎莫略微表现出的犹疑被男孩大意的无视,略微的拒斥又被男孩刻意的放大。如果男孩真的能耐下心情去追求莎莫,而不是简单的放弃,想必结局也不会如此悲伤。

二月

从未觉过寒假竟会如此漫长。秦迟总是翻看着她的空间,不是不想去联系她,只是怕笨拙的自己找不到什么话题,怠慢了对方。除过那片草地上的聚会,秦迟从没有主动给她发过短信。常常是她主动找些话题,秦迟艰难地搭着话。久了以后,她也就不再给秦迟发短信了。

她偶尔会发些说说,秦迟总是逐字逐句的研究。又一一点开每一个回复的人的空间,在这张社交网络的大网里寻找着她存在的印记。总有些令人不安的信息出现,但想着每一个美丽的女孩都有过去,他便无视了偶尔抓挠内心的小小痛感。从这些隐秘的角落,他知道了很多她未提及的过往,也得到了很多关于她的信息,即使这种略带偷窥性质的行为总是让秦迟感到内心的愧疚。终于在角落里翻出了她的照片,秦迟却没有多看,只怕自己会把持不住思念的浪潮。

秦迟知道了她生于一个完满的家庭,知道了她高中有一群贴心的死党,也知道了她过去一直悄悄喜欢某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温柔善良,又有着过人的才气。秦迟知道了她喜欢朋友的陪伴,也知道了她喜欢坐着车到处跑,遇到新的人和事物。秦迟知道了她喜欢抒情的文字,也知道了她曾经被情感所困扰。真实如同金粒,掩藏在信息的沙河中。秦迟日复一日的打捞着,就像一只闻到了腥味的猎豹。即使秦迟鄙夷自己懦弱猥琐的行径,可是他仍旧乐此不疲。除了这样,他想不到如何能更深入的了解她。

秦迟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她。

《爱在黎明破晓前》

偶遇是如此美妙,倘若没有那对吵闹的夫妇,她也不会坐在他的身旁,他们也不会开始一段极尽浪漫的旅程。两个人无尽的话语,摩天轮上的长吻,草地上的爱意,所有这些总能给人心灵的鼓舞。美好的爱情是存在的,哪怕只是简单的一见钟情。短暂的交流不会阻碍情感的共鸣,没有交集的生活毫不影响心灵的贴合。不需在意对方的过往,也不用在意旁人的目光,只需要简单地抒发自己的爱情,唱响生命的礼赞,所有的怀疑犹豫都可以原谅,所有的卑微弱小都可以被忘却。真正美妙的爱情,一瞬间的凝望便以足够。

四月

即使到了这般境地,秦迟仍然没有选择放弃。

秦迟向她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即使她再没有去过那片草地。她在短信里小心翼翼地拒绝秦迟。不管是“现在不想谈恋爱”,还是“再等等好么”。秦迟仍旧没有放弃。不久她开始明确地说出“我有喜欢的男孩”,和“去找另外一个女孩吧”。再然后她开始决绝的说“不要联系我了”。

秦迟一直没有放弃,仍旧费劲心机想要去改变她的心意。秦迟相信温柔和勇气能改变这个局面。

秦迟的桌子开始凌乱不堪,衣服常常几天不洗,眼睛却充满了病态的亮光。他时常穿着拖鞋去上课,有时甚至窝在寝室自顾自的写些无意义的信件。他不再参加社团的活动,所有的事务都推给了别人。感情变成了他生活的全部重心,他甚至开始从一些完全不相干的迹象里寻求指导。门被风吹关偶数次,就给她送花,奇数次,就给她送小吃。舍友发现了他的反常,却无法从他颠倒的言语中听出什么端倪。他开始拒绝和任何人说话,因为他觉得别人都在暗中捣鬼。他只有在面对她时才能表现出短暂的清醒。他能知道她的课表好用来制造偶遇,他也能知道她的行踪好去了解她的生活。他开始做些无意义的行为。他还会去那片草地,相信湖面波动的阳光能够指引自己。他强迫自己吃下虫豸,因为这样会让她接受他的信件。他有时会把头埋入水中直至呛水,也会在自己胳膊上划出一道道血痕。每次起床,他需要仔细的理清头绪才能明白自己是不是还在做梦。最好的指示就是和她的关系是否改善,梦中两人的关系总会有很多转机,现实中她却越来越无情。他开始觉得周围人的眼光充满了鄙夷和轻视,别人的所有笑声都是对他的嘲笑。世界在他脑海中分崩离析,嘈杂的声音扰乱他的思维,物体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时间的流逝也开始浑然不觉。可他不在意,他觉得为情奋斗的自己已经跳开了言语的囹圄,他是自己的斗士。

秦迟一直没有放弃。

《三傻大闹宝莱坞》

爱财又有什么错。凭什么自己喜欢的女人可以名正言顺的被其他男人抢走,凭什么在自己盼望已久的婚礼上可以被其他人戏弄。因为他爱财,他就该注定遭受这些不公么?他确实轻狂过,可他是为了妻子和未来的儿女过上好的生活而去努力赚钱。凭什么这反倒成了没有资格拥有女人的借口?别人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凭什么他就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婚礼现场被人抢走却无能为力?观众们为此欢笑的时候,有谁体谅过幸福突然破灭的人的心情?难道只有那些拥有幸福的人才值得被祝福吗?难道被幸福遗弃的人注定在角落里腐烂,或是只能在众人的辱骂和鄙视中苟且偷生吗?。凭什么?凭什么?

六月

期末考试的惨败,她彻底的销声匿迹。秦迟还是没能接受现实。

他昏睡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难以辨别梦境和现实的区别。但是即使在梦境中,她的身影也逐渐淡去。他没能记住她的脸。

秦迟终于开始害怕了,他害怕忘记。忘记了,就意味着不管对的还是错的,都已经不在了。甚至存在或者不存在都没法去判定了。遗忘的恐惧日夜折磨着秦迟,秦迟努力去忆起她的一切,却发现除了温软的声音,甜美的笑容,明亮的双眸外,再也想不起任何她曾经存在过的迹象。他没法再进她的空间,存在电脑中的照片看起来是那么陌生,就连她的名字也在无数次的重复中真假难辨。秦迟在桌子上用刀刻下她的名字,努力抵御着遗忘。他常常伏在那片草地上,贪婪地嗅着青草的气味,希望再次闻到她模糊的体香。不断地重复走着曾经和她一起走过的地方,喝着曾经和她喝过的奶茶,希望她的声音能再次在耳旁响起。他试图唤起逐渐模糊的记忆,可遗忘没有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她曾经存在的印记一点点的消失,秦迟终于忘记了她的名字。

可秦迟不会轻易放弃,遗忘等同于对她的死亡宣判。秦迟绝对不会让遗忘如此轻易的达到目的。他要战斗,为了曾经和她有过的美好,为了曾经自己的倾心,为了她温软的声音、甜美的笑容和明亮的双眸。

于是,做完了一切准备的秦迟,开始写她与他相遇以来的最后一篇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

吊死在旅馆的老人本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誉。他一生禁锢于那座监狱,以至于身体和灵魂都已融入其中。自由对他而言,只是掠夺他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空气的强盗。谁说自由的生命一定美好,纵观天下所有生灵,有谁不被局限于某种监狱,甚至依赖于这座监狱而活。老人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是灵魂能回到赖以生存的那片方寸之地的最快方法。死亡在生命被剥离的苦痛面前不算什么,灵魂与其生存土地的剥离才是生命最大的绝望。老人的灵魂栖息于那所监狱,安迪的灵魂栖息于所谓的“自由”,抛开俗世的成见,这两者真的有什么高下之别么?没有谁有资格去评价别人的栖息之所,也没有谁能剥夺灵魂回归的权利。当灵魂被现实压抑,生命最有尊严的存在就是死亡。用死亡去保住灵魂最后的栖息之处,这样的生命不该被赞扬和传颂么?

八月

秦迟的死变成了校园流传的恐怖故事。

宿舍楼长破门而入,秦迟却早已停止了呼吸。他留在世上的唯一遗物是收藏的整整齐齐的五篇影评,这是他在大学一年陆续写就的唯一文字。混乱不堪的桌子上遍布着刻痕,却辨认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符号。人们追查他自杀的缘由,却惊讶的发现除了互不说话的室友,大学里再找不出和他有联系的人。他参加的学生组织早已因为他的缺席而将他除名,给他发短信最多的号码竟然属于他自己的另外一部手机。短信内容从一开始的单纯的谈话,转为略带暧昧性质的聊天,又很快变成了闹别扭的恋人常发的信息。不看发信人,没有人会怀疑秦迟交到了一个女友。但近几个月短信突然变成了无意义的文字和符号重复,死前的最后一天,短信通篇充斥着问号和感叹号的排列。校园里根本找不到短信中时常提到的影视鉴赏小组,电脑里也没能找到一张女孩的照片。室友反映他很久以前就已失眠,有时半夜两三点还在发着短信。常常背开别人,自己做些无意义的动作。悄悄跟踪他,却发现他在一片草地上跪着,虔诚的向湖面的金光祈祷。室友以为他崇拜什么特殊的宗教,一直不敢发问。

校园里流传一个男生时常一个人莫名的走到湖边的草地,表情丰富地自言自语像在演一幕话剧。又有男生常常在路上截住陌生的女孩,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又有男生摆好了表白的蜡烛,却只是站在那里不发一言。人们将这些事都归咎于秦迟,秦迟一时间成了校园最热门的话题。

久久寻觅无果,终于有人提出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猜测。然而他的家族中唯一能追溯到的精神病史,是秦迟父亲的表弟死于的重度抑郁。所有的这些猜测都随着秦迟的死而无从查证。秦迟逐渐被人遗忘。偶尔有人谈起,也只是唏嘘一番不再多说。毕竟大学太过鱼龙混杂,有太多的隐秘藏在看似正常的男女心中,冠冕堂皇的大学生活背后又有太多的黑暗和混乱。

唯一记得秦迟的是他的室友,他们像躲瘟疫般躲着那片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