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洛丽塔
  • 原作名: Lolita
  • 作者: 弗拉基米尔·纳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
  • 译者: 于晓丹
  • 出版时间: 1955年

书评

纳博科夫的文字太美了,这也使得这本著作的翻译更加困难。我高中时看的是于晓丹翻译的,也是我这次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版本。

人总是对自己第一次感受到的情绪印象最深,我第一次被于晓丹的译本感动,现在便仍在寻找这个版本。哪怕译林的版本流传更广,找寻更易。

亨伯特也是以相同的理由为自己辩解,那段十二岁时未能成功上垒,却又刻骨铭心的恋爱困扰了他一生,让他变成一位对性感少女的追求者,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恋童癖,甚至儿童性侵犯。

虽然恋童癖在当今世界被千夫所指,但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那些哲人以与小男孩的爱情为荣,文艺复兴之后,也有作家追求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小女孩并一度传为佳话。

就连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译名,也是来自杜甫讽刺他友人垂暮之年娶了一位少女所做的诗句。

但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将与儿童发生关系视为重罪,甚至持有儿童色情影片都能判处十年以上监禁?

我认为,这是因为恋童触到了人性中广为存在最阴暗的角落,这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冲动。所以,这份情绪若不加以最为严厉的禁止,会在事实上造成对弱势群体—儿童,最残忍的剥削和摧毁

这份禁止是贯穿始终的,从对孩子的性教育开始,到对儿童色情制品的严厉禁止,再到对儿童性犯罪者的顶级处罚,甚至是终其一生都要戴着的电子脚链。但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力度之下,儿童性犯罪还屡禁不止。

不必说韩国的熔炉案、中国的百色案和房思琪案、西方世界教会的大规模性侵儿童案等大案,那些潜藏在身边的,对女童的性骚扰、性剥削和性侵害更加隐蔽而普遍。

为何如此?

看这本书就有答案了,这份冲动是深埋人性的底层的,如同恶魔的低语般的邪恶。他被伪装成爱情,冲动,癖好,甚至对失去的补偿,欺骗一些年轻的(如年轻时的我)和那些只变老不再长大的人们为之辩护。

但我说,这就是对弱者的屠刀,这就是人性中最丑恶的懦弱。

故事情节很简单,中年大叔亨伯特被一位十几岁岁的性感少女洛丽塔吸引,为了接近她,和她的母亲结婚。很快,她母亲意外身亡。这之后,亨伯特与洛丽塔发生了关系,还试图将这种畸形的关系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洛丽塔在一名剧作家的帮助下成功逃跑。几年后,亨伯特见到了满脸风尘已为人妇的洛丽塔,在盛怒、懊悔和痛苦中,杀死了被他视为罪魁祸首的剧作家。

但是小说最厉害之处就在于,这是亨伯特的自白书,写的又那么动人。你能看到这个罪犯的心路历程,甚至在读完后会同情他,会怜悯他,会跟着他一起憎恶那个剧作家,会希望洛丽塔放下家庭跟着他走。

年轻时的我,就被骗了进去,读了四遍原著,看了两部电影,还写了书评影评

啊呸。

用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的观点,这就是男性对女性最恶劣的想象。她们总是诱惑者,会沉迷于性欲,最后总会背叛。

性感少女这个词本身就是儿童性犯罪者试图开拓罪责而给女孩泼的脏水。

女孩在最初意识到自己的性魅力,并以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性时,一位父亲或者更广泛的,年长的男性,应当给她正面引导,告诉她如何正确的看待性。如完美陌生人中的父亲,告诉她,如果自己以后想起来会微笑,那么就去做吧。

而不是利用女孩对性的好奇和探索,诱导她,伤害她,让她的身体成为自己泄欲的工具,让她的思想和情感走向不自由不自尊也不自主的邪路。

当然,亨伯特这个衣冠楚楚貌似深情的罪犯,见洛丽塔的第一面就打算行此罪恶之事,占有她的身体,扭曲她的思想。

所以这本书才成为永恒的经典。他用细腻的笔触,惊人的洞察,警告尚有良知的人们,警惕亨伯特,保护好我们的孩子,尤其是我们的女儿。

自信而健康的长大,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前写的书评

第四次读完 Lolita,依旧被她的魅力折服。这是一本四十五万字的精神病历,也是两个半人充满黑色浓雾的一生。妩媚娇嫩却被毁掉一生的洛丽塔,孤独迷人却内心龌龊猥琐的亨伯特,才华横溢却诱骗少女的奎尔蒂。全书只是在缓缓讲述,讲述一个悲伤地故事。你难以置信,这样复杂而美丽的描绘,竟拥有继父与养女这样违背伦理的外壳。我爱这本书,只是为了她所静静阐述的事实,每一处人心的黑暗,都需要温暖的阳光去体恤,不管那里是多么肮脏与污秽。

以前写的影评

他在她的生命中,必然是噩梦般的存在。作为继父,他却持情人的态度。他将十二岁的女孩推入绝境,却以安全感来换取身体。她最后面带微笑的否定了他自认为存在的爱情。她看来一切是他的要挟,他看来却是托付终身的爱情。他哭了,原来自己只是这样一个可悲的存在。这本会是一段真爱,却无奈欲望的摧残。如果他能克制,如果她能成熟. –<洛丽塔(黑白版)>

相关阅读

这本书很容易让男人共情,甚至为书中明显是犯罪的行为辩护。为此,可以去读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豆瓣) 这本书,看对于女性来说自由与自我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