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
- 标题: 斯通纳
- 原作名: Stoner
- 作者: 约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
- 出版时间: 2016-1
书中死于战争的年轻人马斯特思说: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说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
获得终身教职的斯通纳,就在这所大学里度过了失败的一生。婚姻失败,事业失败,对女儿的教育同样失败。
临终的斯通纳,摸着他唯一写过的书 —— 这是他能留下来的唯一的东西, 安然去世。
如果知道一生都将碌碌无为,知道自己不能像别的强人一般改变自己生活,那你该如何面对这个于你而言疯狂冷硬粗粝的世界呢?
如果你终将失败,你还会坚定的走下去么?
斯通纳这本小说充满了客观平静的笔调所传达的悲悯。主人公不讨喜,但却相当真实。不必上升任何意义,这就是大多数善良的人的一生。
真强人是不会读这本书的,他们压根不会浪费时间去看这一本满是废物的传记。崇尚强人的弱者读这本书,会非常仇恨斯通纳,因为在斯通纳身上看到了他们大概率可能度过的一生。所以国内一本与之题材类似的小说沧浪之水才会走红,其中的主角犹如神助一般,突然从弱者变成了强者,开了大挂。
有趣的是,随着国际上以及近期国内人们发展预期的丧失,尘封的斯通纳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登上了各类榜单。
人们开始赞扬斯通纳拒绝妥协的勇气。
时代会影响人们思潮的一个例证,就是1980年发表在《中国青年》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女青年从小学开始,天天目睹抄家,打斗,亲人写检查。初中时家庭不睦,早早去工厂打工。在工厂,跟领导提意见,被领导穿小鞋。跟朋友们倾诉,却被朋友写了材料上报领导。跟干部子弟谈恋爱,最终被辜负。
她烦躁,愤懑,读黑格尔、社会达尔文主义……看大师揭开人类所谓本性,看透世间丑恶。她也学会了部分强者的生存手段:阿谀奉承、斤斤计较。但是从她写这份信来看,她依然无法适应,终究也会度过庸碌的一生。
好在之后我们国家进入了辉煌的30年发展,繁荣长达一代人,让人们学会了努力必有回报,学会了得去争去抢去要,学会了必须当一个强者。
在一个发展的时代,谁能甘心接受平凡呢?而在一个停滞的时代,又要多久才能接受平庸呢?
斯通纳真正可贵的是,以一种真实而悲悯的口吻,描绘了丝毫没有主角光环的凡人的一生,并在主人公濒死时指出人生最可贵的问题。
你还在期望什么呢?
那些念念不忘的失败,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同样有趣。
妻子伊迪丝只想逃离反人性的生活,便答应嫁给斯通纳。她的数次转变也在于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及发现只余空虚后折磨斯通纳和她的女儿。
正如斯通纳在临终想到: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平静、持续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
斯通纳对沃尔克投出的反对票,彻底葬送了他自己的事业。大家都当和事佬的时候,他还在坚持底线和原则,那么他必然付出代价。斯通纳因为一个简单的固执,前进的路被彻底压死。
与情人凯瑟琳的爱情,是斯通纳对已无望的人生最后的反抗。斯通纳只是偶尔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没有任何能力去抓住这份爱情。毕竟这不是爱在三部曲,没有主角光环。小说凯瑟琳即将离开的,对两人抵死缠绵的叙述,真挚动人。
女儿格雷斯身处于对自己不满而攻击所有人的母亲,和软弱喜欢逃避的父亲之间,最终借着怀孕为借口逃离。看到后来,谁还记得她小时候聪慧的模样?初读时,无法原谅他对女儿被妻子毁掉的放任。但是看了困于子女抑郁症的中国父母,我突然理解了斯通纳的不作为。归根结底,子女也是独立的人。
质疑斯通纳、理解斯通纳、成为斯通纳。
![[海报]](/blog/2023/09/12/Stoner/post.jpg)
Ch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