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莱博维兹的赞歌
  • 原作名: A Canticle for Leibowitz
  • 作者: [美] 小沃尔特·M·米勒 Walter M. Miller Jr.
  • 出版时间: 1960

我读这本书,是因为海边的西塞罗将其称为:“反三体”科幻圣经。浸透《三体》中死神永生的绝望后,不妨看看这本书传达的信仰:

只要有信仰在,只要有人类能超脱利己为之献身的感召存在,文明历经无数次劫火,也依然可以重建。

小说写于 1959 年,拿到了1961年的科幻最高奖 —— 星云奖。小说的作者米勒,一辈子就出版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

米勒曾在二战时,作为飞行员炸毁了意大利的一处修道院,这对于一位天主教徒,是无比沉重的罪孽。战后世界也并未迎来和平,而是长达几十年的核威慑。当时的几次核危机,让人类离自我灭绝只差一步。

米勒便写了这本宗教意味相当浓厚的科幻小说,一部文明不断创生与毁灭的史诗。

在这个核末日之后的世界,人们憎恶智慧,甚至屠杀所有识字的人。

但在一个传承了些微人类知识的莱博维兹修道院中,修士们以虔诚的方式诵读记忆抄写着他们也不甚明了的语句和蓝图,渴望文明重新复苏。

多么像那些在十年和三年疯狂狂热中还保留理性的人们,那个在动物农场中看的懂字母却不说话的驴,保留凡人的智慧的一点点火种。

这群虔诚而愚昧的人,在地下室造出了电灯。那一幕如同神的创世纪。

书中的学者,隐喻了那些只求为国君服务而不顾自己的研究会带来多大灾难的科学家。但是,正如奥本海默这部电影所传达,科学带来的进步是无罪的,有罪的是使用他们杀人的人。为了安全而放弃进步,无异于杀鸡取卵。抱着这样的念头,修士们一代代的传承知识,哪怕知识本身带有毁灭人类的原罪。

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文明毁灭于第一次核战的人类又发明了核武器。面临即将到来的又一次毁灭,修道院的人再一次担负起文明传承的使命,将文明散落于宇宙之中。

值得品味的是,院长不让这些流浪者再回地球,因为这次遭到毁灭的地球,比上次更绝望,会有自动防卫的武器,在人类灭绝后依然运作,击杀掉每个回到故乡的活物。

小说的结尾,对生命必然会面对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描写的非常深刻。但恰恰是在这种恐惧下,我们希望最小化痛苦,最大化安全,最终却最大化了痛苦,最小化了安全。最终一次次走向毁灭。

文明呵,沉重而浪漫。唯爱与希望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