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 作者: 刘瑜
  • 出版时间: 2022-4

谈论任何政治前,最好读一遍这本书。

读之,可以知道很多政治知识,也可以知道当前政治所处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意识到政治的复杂与深刻,从而学会宽容,获得勇气,知道不该往何处去。

不见时代与世界政治的全貌,如何知得失善恶?很多我们认为无解的苦难,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着部分成功的解决方案。很多我们认为该走的道路,早已让一个国家坠入深渊。

作者认为政治可能让一个国家陷入地狱,但不可能让它变成天堂。只有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政治,才能防止我们往悬崖一路狂奔。也只有更多人知道政治的限度,才能真正关注每个个体的命运。

作者认为,自己是政治迟疑的普及者,她用平实生动的语言,指出很多所谓的政治常识将把人们带入深渊。

在人们学会宽容、学会耐心、学会同情性理解、学会从各种集体主义的轮椅中站起来迈出个体的步伐之前,没有什么政治可以成为改造生活的魔法棒。

读这本书,比看一万篇所谓大师的时政分析都要有用。

政治上的比较政治学,历史上的微观史学,最贴近真相,但注定会被打压。本书相当值得一读。

作者认为当代人类的处境远远好于之前,所以不应当对世界抱有极黑暗的看法,否则只剩下极右或极左的革命态度了。

作者引用的自由霸权非常有趣,近一百年现代社会的大发展,来源于最强大只有霸权的的国家遵循自由主义。自由需要牙齿,才能不被吞噬。

作者也写了为何法国大革命从自由走向了暴政。对于不自由的民主,一头是威权,一头是民粹。本质来源于人们对超越自由的,短平快获得幸福的追求,而竞争才是避免这种自由的困境的解法。此思想类似于经济人的末日一书。

阿拉伯之春和之冬的启迪提示我们,专制的倒台时候,常见的是无政府状态或者混乱。这是因为自由的民主放大了社会固有的裂隙,所以如何维系自身是个问题。但是作者以南非为例给出了解决的方案,人们遵守面对分歧的共同底线。胜利者保持宽容,失败者保持耐心。

自由从不降临人类,人类必须上升至其高度。

国家建构

作者提到国家的定义为在一定的疆域内合法垄断暴力的机构。国家能力也就是其对暴力的垄断程度,是一把标尺。

国家的建构,如同婚姻对恋爱一般,通过限制自由,明确归属,限制恋爱冲突。

为了赢得大规模战争,国家的种种机构被发展出来,诸如常备军,中央财税,官僚行政体系。中国自秦制建立开始,就已经有现代国家的雏形,但因为皇权世袭,本质还是家天下。可以看秦晖的走出帝制,所以秦制才是中国的根基。但是这种形式并非能达到世界大一统,而是在社会力量的各种制衡下被束缚住。

王毅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中国的皇权能维系的核心在于联盟一无所有的读书人,压制社会的其他力量,手段就是科举。一万个人考公,就算只录取一个,也牵制住了剩下所有人,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读书人对皇权形成不了任何有效约束。宋代是集大成者。这是一个权力毫无约束的国家。

现在不也一样。秦制的好处在于稳定,坏处在于毫无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外部势力的虎视眈眈,不然,帝制毫无牵制。

与此完全针锋相对的,是美国的反国家主义。美国允许民众持抢,说明其并未完全垄断暴力。美国立国的费城会议,体现了美国的根基。对中央集权的极度警惕,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但是二十世纪开始的以工人运动为代表的社会运动,人们呼吁更高福利、保障、公平,这也导致了强政府的出现,但即使如此,根基未变。这是一个真正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国家。

所以,中美可看作是国家标尺的两端。最终谁会获胜,还是得看潜在战争,或者破坏式发展的能力。由此,也能看出很多东西在中国和美国,只是沐猴而冠。一旦进入守成阶段,都会直接撕破脸来。

比如大学的独立性,本质上来源于对大学教员的解职不易,即所谓终身教职的稀缺和稳定。一旦大学公司化,或者官僚化,教员因为科研绩效不好,或者因为和领导对着干而解职,那么大学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某某工具。这样的大学,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引领或者开创的可能性了。

在战争拥有毁灭性力量的今天,以战争促集权的国家建构已不再现实。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以守成和过独木桥的科举制为代表的文官制度,也无法真正带来集权的稳定。

但是一旦世界发展放慢,显然,秦制会回到治乱循环官逼民反,人口的大量减少的老路。那么自由灯塔,民强国弱美国呢?如何面对发展停滞,资源减少的困境?

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制度,阿富汗就是各个制度如何失败的例子。值得一看追风筝的人。

我想,人终究要在左右标尺中选择一个位置,而且多半这种选择是天生的。我会选择站在每一个弱者身边吧,由此,也就决定了哪些是朋友,哪些是对手。

自由需要长出牙齿,温和也需要为之而战。

政治文化

观念的变迁会引发制度的变迁,而观念一旦形成,相当具有韧性。也就是说,制度想要不变,最重要的就是压制观念的改变。

学生,重中之重。教员身上的枷锁,自然会越来越多。

学生运动,正是韩国民主化成功的一大原因。华丽的假期、辩护人、出租车司机、1987等韩国电影可以一看。

韩国的运动为何成功,我们的学生运动呢?我想,幅员辽阔的大地,愚昧盲目的广大沉默者,学生得不到最广泛的,尤其是军人和科员的支持。

强权真正施以铁拳,并掀翻桌子亲自下场,用尽一切手段抹杀的,是那群试图传火的公知。

而高中化、职业培训机构化的大学不再是引领观念的前锋,而是维护甚至塑造某种观念的桥头堡。未来大学的走向也就显而易见了。

军人、科员、处级干部,克苏鲁型的利维坦身上最重要的血管末梢一旦反叛,才是威权死亡的倒计时。而这一刻不是靠等,而是靠无数热血难凉的人的鲜血。

所以谁能在未来拥有最大的统战价值,也就不难看出了。只要你愿意交出良心,那么将有极大的精神自由和身体享受。

那么何时算不早,难道要大家都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作者认为,是政治机会。

而政治机会,来源于文艺复兴唤醒的主权在民的思想。

一个女孩劝她所暗恋的男大学生不要去参加游行。她说,你以为你这样做,世界就会改变吗?别做白日梦了,醒醒吧。那个大学生说:“我也想啊,但是不行,因为心太痛了。”心太痛了,可以说,一语道破了启蒙观念的真正起源。

而制度维护者,圣殿骑士们,一方面需要保持高压政治态势,扼杀一切萌芽,而另一方面,是彻底的对三百年前文艺复兴的否定。所以,前者治标,而否定权力来自于人民,是真正治本之策。

可以看出,自由可能性的消亡的最终节点,即是对领导人的神化,对权力来自于天生。

作者在讲完韩国的民主转变后,又以泰国为例讲了如何稳固民主。即全民参与政治的公民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根基在于自发结社的文化。

可以看到,对高校社团的严格管理,对学生会的偷梁换柱,也是抑制人们自发结社的有效措施。

人们相信自我表达的价值,是结社最重要的观念基础。而用各种手段封堵自我表达的可能性,是圣殿骑士不遗余力都要做到的目标。

真正的民主文化,恰恰是参与精神、服从意识以及政治冷淡这三种东西之间的混合体。

政治参与,规则意识,政治边界缺一不可。

作者也论述了如何产生暴民:恐怖的高压、利益、意识形态。

不断有人消失的压力,权力和资源被能成为的少数人垄断,指恶为善的洗脑,最终造就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那十年。

作者最后认为,未来不会发生东西文明决战,而是持续发生国内现代与传统观念的大撕裂。解决方案是:温和、包容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