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 (2008)
- 标题: 革命之路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 导演: 萨姆·门德斯 Sam Mendes
- 主演: 凯特·温斯莱特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语言: 英语
传统婚姻的绝境,鲜血淋漓的抗争,伟大的女性主义电影。
电影耍了一个叙事的诡计,从头开始看时,一般人会自然的批判妻子April。
观众会以为April是不切实际幼稚的那个人。
生活中的苦难,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和两个人的区别就减少或增多。而真正的苦难在于,陷于平凡和单调中眼睁睁看着自己死去。指望着身体的老去和思维的迟钝,让自己度过无限可能的幻觉。April想抛下一且逃亡巴黎,于是观众开始指责April的幼稚。
巴黎救不了她,婚外情也救不了他。终究还是得忍受一切希望逐渐变为绝望的过程。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谁也不会轻易认命,但谁都会轻易的把过错归咎于其他人,更惨的是,人们会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别人。
April劝Frank时说的那些话,其实是在对自己说的,她逼他做的事,其实是自己没办法做到的。
陷于绝望中的人,很容易陷入到对某种同样是绝望,但看起来像是希望的环境的向往。巴黎对这对夫妇而言即是如此,有人的地方,生活的苦难都是类似的。去了巴黎,就能好么。
转行对于我们这些绝望于当前工作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真正的拯救,来自于直面生活的苦难与自己内心的向往,在不断的尝试中接受自己的命运。不怨任何人,也不寄希望于任何人。
电影中的数学博士很有意思,作为一个不想管所有虚情假意的疯子。他也说出了真正的主题,生活内蕴的空虚与绝望。
但真是如此吗?
April去巴黎就是为了逃开单调的生活吗?女性真的有不断尝试的权利吗?
影片到了后半段,迅速的展露出血淋淋的真相。
Frank为了保住工作和情人,利用母职规训熟练的开始了对April的操纵。April想逃离的生活,Frank从来不想逃。他将她重新掌握自我的努力贬损为精神疾病,再一次试图全面掌控她的生活,让她生下第三个孩子。
当视角转换到April时,窒息感扑面而来。此时就能明白,为什么女性要拼命获得工作的权利。April去巴黎,最重要的是想去找份工作。
就算是死,我也要遵循自己的意愿而死,而非为了丈夫或者孩子。
如果April不被困于家庭,而是如同Frank一般有着工作和情人,如果男女能够一致。事情当然就会完全不同。
任何一句劝女性回到家庭的话语都是毒药,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别的什么。工作带来自由,而自由必须用鲜血来维护。
逃离不能得到拯救,战斗才能。
又是那位数学博士,直截了当指出Frank的虚伪。控制April的身体和生活不算,还要求April继续装作爱他。
这让我想起了过年回老家时见到的父母一辈的家庭。皆是如此。
女性主义是个视角,当女性知道自己的苦难来源于何处,也就不会再妥协了。不论年纪,不论阶级。
最后那两对夫妇很有意思,丈夫对妻子的发言不满,但不会争辩,只是悄悄调低自己的助听器音量。但是另一对,丈夫对谈话话题表达出不满,妻子就只能追出来保证不再谈论。
男女的权力差异可见一斑。
于是观众开始批判 Frank。
影片更深层的意义在最后。Frank又何尝不是一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人,他在传统的婚姻中力求扮演一个男人,不惜折磨自己的妻子。但男性总有退路,女性的抗争通常得付出更多的代价甚至死亡。
虽然很多女性并不相信,但男性同样能成为女性主义者,而他们的目的除了不愿意看到自己亲近的女性受苦,更重要的也是将自己从成为男性这一可怕的要求中解脱出来。
每一个陷于某个身份终日痛苦的人,都能懂April死前最后的伪装和哭泣。这样的日子,一天都太漫长,更何况一生。
最后,没有人应当这么痛苦的活着,家和万事兴是一句谎言。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打破传统的权利,抗争,抗争。抗争这个吃人的传统,拼尽全力不要让自己陷入其中。
这是每个人的救赎。
同名书评:革命之路
从书评可以看出这么多年,我的思想还是进步了不少。

Ch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