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铃木大拙说禅
  • 作者: 鈴木 大拙 貞太郎
  • 出版时间: 2013

在未曾经历的漫长旅行的开始,终于捧起了禅宗的书。

这是一本向西方介绍禅宗的巨作,zen一词便出自此处。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诸如 Linux,iPhone 等产品的设计。

我一直隐隐觉得自己与佛有些缘分,但佛经浩如烟海,高中时读了金刚经也不得缘法。最近去了趟基督教堂,神在身边穿梭,我也得不到什么启示。下不了什么功夫,自然就毫无所得。

我很喜欢禅的一个说法,悟。悟如底儿脱,就像装满水的桶,桶底的木板突然脱开一般。冥思苦想一个数学问题,得解之悟便是这种感觉。我就觉得禅也许更像我想要寻的东西。

那生命中的虚无与苦楚,能在禅宗求得开悟吗?

什么是禅?

禅是平常心。

禅讲的自由,是照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他们。禅又鄙夷任何概念,每个人的禅都不同。

整本书我都看不太懂,但我很喜欢铃木大拙对雨的看重:

生死可怜云变更,迷途觉路梦中行。
唯留一事醒犹记,深草闲居夜雨声。

这是一篇道远的偈子。大拙说,想要了解日本,非得在一个草庐中听雨声不可。

我就喜欢这样的雨。小时候写雨的几篇日记,被我珍藏至今,还放在了网站上(雨说, )。

禅注重感受,只看到整体。将事物或概念条理清晰的解剖不是禅,追求生命背后的静谧也不是禅。

习惯于严密逻辑的我,似乎早就忘了童稚时看雨观风的快乐,忘了年少时初识异性的震撼。禅观万事万物的视角,能让人寻回一些内心的敏锐。

正如禅讲禁欲。为了吃一顿好饭,追求无上美食不如让自己吃得清淡,下一顿寻常食物也许就是美味。为了寻觅美景,四处兜兜转转不如让自己寻个静初无所事事的休息,抬眼一看便是最美的风景。

但这需要修炼。想要吃得清淡,那就得认真品味每一口食物,要吃到不饥不饱,要克制自己对重盐重辣的追求。

想要无所事事,那就更难了。出去旅游就得打卡,才算不枉此行。身处繁琐日常之中,只有不断工作和间隙匆忙的休息,不然就会落后。那就只能修炼,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错过也就错过了,就算拿起也会忘掉。落后也就落后了,总有人跑到前面。无所事事,又好像什么都做了,做每日功课,又不会错过雨声。这也许就是我的禅吧。

为了追求心安之处,如久病之人般四处寻仙,也许不如认真过过自己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禅确实有趣啊。

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是禅与日本文化。开篇讲了佛的真髓,是般若与大悲。般若是超越的智慧,大悲是爱或怜情。中国的佛逐渐只讲了慈悲,忘掉了般若。

禅鄙夷逻辑,认为要想知道真理,都要亲身去体验,而非诉诸于智或者体系学说。禅不立文字,与科学完全对立。认为记忆语言,玩弄概念,对于人生没什么益处。

要说禅有什么意境,这首诗也许能彰显一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禅的精神教导人们选择了进路就不再回头。由此得到了武士的欢迎,但这也会走入轻易赴死的武士道极端。

拼杀之余,需要找一个地方逃避。于是禅便融入了茶道这个与拼杀一体两面的存在。拼杀,与静寂。禅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的一切。

所以禅到底是什么呢?

青蛙跳水中,蜗牛眠蕉叶,彩蝶舞花上,月影伫水中,百合遍原野,雨打茅屋顶…

值得一寻。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