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
Day 1 天王寺车站
降落关西机场,感受了一把日本卫生间的智能马桶盖,确实舒服。墙上的指南印有日英中韩四国文字,完全不存在障碍。
曾几何时,我们的旅游景点上也印有四国文字。但智能化的今天,他们来华几乎用不了微信支付宝,也用不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二维码坐地铁。
实际上极为保守的日本,却可以直接在iPhone上添加 suica 卡刷火车地铁公交。当然,餐厅需要预定的时候,同样因为没有电话卡不会用日语而不可行。这时候当然可以让前台帮忙订位置,但总归是麻烦了别人。
去市区的火车不用安检,坐起来和地铁一般。路上见到了不少一户建,还有日漫同款公寓。地铁门口就是自动售卖机。啊,真到日本了呀。可惜不怎么会说日语,我要是极有语言天赋就好了。
到了站,莫名车不动了,下午四点才能入住,就跑到跟前 MIO 的一家日式西餐店来吃。店名叫卵と私。点了份炸虾蛋包饭,炸虾非常好吃,蛋包饭整体质量也不错,是工作餐的水准。谷歌3.8分,tablelog评分3.07分。

MIO的9楼是家很大的书店,有非常多日本人来逛,但是几乎每个架子上都用大大的中文标出“购买后再拆封”的字样。有些人在国内习惯了先拆开看,丝毫不考虑为何商家除了样本之外其他要封起来。
书店里除了通常意义的书,几乎一大半的面积摆上了漫画、杂志和游戏攻略。我快乐地搞了两本最喜欢的漫画回来珍藏。日本的文化的辐射力非常强悍。
有趣的是,就连iPhone都有专门的使用教程。日本人对操作苦手关怀简直令人感动,毕竟像我一样很多东西无师自通上手就会用的还是少数,有个详尽且漂亮的使用教程那真是太好了。

我很喜欢日本书的设计,元素丰满却不凌乱,颜色鲜艳但不俗气,几乎已经成了日本的某种标志。其中日文字体就非常丰富。真正能创造出美好的,绝非官样八股,而是衣食无忧的民众自发对美的追求。
三体被摆到了畅销书的核心位置。这个隐含东亚残忍内核的故事,在日本也非常受欢迎。

回了酒店,想尝试一波日式泡澡。小小的卫生间经过精心的设计,水槽马桶一体成型,一面甚至放下了一整个浴缸。放满热水蜷缩进去,舒爽到几乎叫出声来。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泡澡,迅速地就沉迷于此,并对自己家中不能泡而感到痛苦。热水轻轻将身体托起,身心灵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一天的辛苦得到了慰藉。我甚至感觉泡完澡还能再起来工作。
我是不信温泉中的矿物质对身体有啥好处的,浴缸里经过消毒的热水,带来的舒爽才令人安心又便宜。
酒店里看似非常老的电视可以看YouTube,奈飞等流媒体。床头有方便操作的夜灯,自来水可以直接喝,卫生间有可以伸缩的挂衣服的绳子。日本将关怀做到了极致。
但我不会苛责国人素质不够高或没有同情心,这些都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我们经历的苦难太过深重残忍,且至今仍在酷烈的周期中挣扎,哪有什么心思去关心别人呢?
Day 2 通天阁
小小的房间,墙上挂了一副画。画框底下有二维码,扫开后的网页这是江户时代(十八世纪末)浮世绘名作,花系列第6副。

浮世绘这种艺术形式很有意思,平民百姓消费得起,甚至可以拿来包便当盒礼物。但初次见到浮世绘的老外们惊为天人,极其喜欢,梵高的一副画作中专门画了不少浮世绘。动了去大阪美术馆看看的念头。顺带一提,这些知识都是从无障碍顺畅打开的wiki百科上查的。
中午吃了天王寺车站附近的日式拉面,みつ葉 あべの出張所。在店旁的机器上用现金买到餐券,然后排队领拉面。面汤非常浓郁美味,叉烧也大片又好吃,是我喜欢的浓汤拉面的味道。来吃的大多是上班族,中午来这里搞一大份拉面,到下午六七点都不饿。
今天主要的景点是通天阁,本来是旅行团必打卡景点的。闲着没事买票上去后,才知道这是昭和时代(20世纪20年代)左右修建的游乐园大世界的主塔,当然经历过之后的数次重修。这里应当是大阪人充满记忆的地方,楼上的设施也略显陈旧。站在高高的塔顶,风吹着非常舒适。
通天阁下的新世界,现在充满了给外国游客体验的饭店和游乐设施。比如弹簧枪、手里剑和弓箭。每一家饭店的招牌都相当大,把自己家的食物放大几百倍摆在店门前,很有特色。
这里的招牌食物是大阪炸串,最初开始做的店家已经开了不少连锁店。我担心排队,晚上找了一家小众(小红书上不火)评价又比较高的越源。厨师是位会说简单英语的老爷爷,店里摆着不少有趣的小摆件,还专门印制了中文菜单(不然日文根本看不出是什么东西)。大部分炸串是现裹面糊炸出来,也有提前裹好的。极力推荐竹轮,面衣有些海苔碎,里面的口感嫩如鱼豆腐。好吃。
这边的酒店有投币洗衣机,也有应该是烧火的中型烘干机,二十分钟就能烘干十几件夏天的衣服,非常不错。
Day 3 四大天王寺
日本的邮局几乎都有风景戳,日本这边叫Special stamp。我在四大天王寺附近的邮局盖戳的时候,小姐姐非常紧张比划了半天,还是让旁边经验丰富的大爷来盖的。虽然还是盖花了,但过程非常快乐。
四大天王寺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庙,是圣德太子修建的官寺。寺内的五重塔顶供奉着佛祖舍利,之后每一层都存放着一些小小的牌位,应当是当地家族或者有影响力的人。这是我第一次上佛塔,需要脱鞋后沿着狭窄的木制楼梯走上去。

我去的时候恰好赶上活动,祭奠弘法大师。在这样的大活动时(每个月两天),寺庙内免门票,并且寺庙的空地上还有很多摆摊的老人。想来年轻人不会来参加这种类似潘家园的古物或廉价衣服集会。
终于实地见识了日本有名的枯山水,满满一院的砂石被犁出道道沟壑,静谧却有别样的趣味。寺庙中偶尔响起念经的钟声,更添了一份烟火中出尘的味道。

寺庙旁边是本坊庭園(極楽浄土の庭),这是一座精心设计的日式佛教园林。沿着顺时针的环路,流水与长满青苔的石头,池水中肃穆立着几尊巨石,还有一院沙砾中围在一起意义不明的几个石头,都意蕴着某些佛教精义。日本的园林狂人建的网站中有详细的介绍,虽然我来之前就已经看过一遍,但早已抛到脑后。
同伴问:你来这里看什么。我其实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我们不需要学佛教或建筑园林的知识,也能感到精心设计和养护的园林传达出的某种美感和情绪。我想这也是旅行的意义,不论看多少纪录片、书或小红书,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只有亲自踏入才能寻得。
园林的角落有一处小小的神道教的道场,从木制的鸟居进去,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尽头摆着小小的神龛。供着一条首尾皆是头的白蛇,这是神道教和佛教共同信仰的弁才天,是掌管智慧、艺术、音乐和财富的女神。

我关于日本的印象,大多都来自于动漫和游戏。而最喜欢的游戏缘之空的一处重要的场地,就是神社与社门处的鸟居。鸟居之外是人世,鸟居之内是神灵住所。
我在这座寺庙中几乎感觉不到炎热,虽然浑身已大汗淋漓。寺庙自然透出的安静、虔诚与脱尘的气息,确实能安抚人心。当然,我听不懂日语,也不了解日本的文化。作为老外,感觉到此也就尽力了。
我也曾去过国内的不少寺庙和道观,香火鼎盛的也有不少。但要么感到彻底的脱离于俗世,要么感觉这些神明也在取香办事。像四大天王寺这般身处闹市,却保留浓厚宗教气息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中午在寺庙附近吃了家评价很高的虹の仏咖喱饭,特色的出汁大阪咖喱饭实在是太棒了。一盘上上来有很多配料,自己拌起来后,层次分明,味道与口感丰富,迅速的炫完了一盘。

Day 4 天守阁
上午去大阪的核心景点,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大阪城。在市中心开挖了护城河,从日本各地运来大石头,垒起了一座宏伟的城市。
这是统一天下的丰臣秀吉(1583)主持修建的,之后易主德川家康,原大阪城被悉数掩埋至数米高的黄土之下。原址上起了一座更加宏伟的城池,直到明治维新时期(1868),德川家大败于维新政府后,被付之一炬。

现有的大阪城公园和天守阁是昭和年代(1930)重建的。作为现代建筑,共七层的阁楼内有空调有厕所,游览起来非常舒适。
馆内藏有的武士盔甲,还有描绘几场大阪陷落战争的绘画。
天守阁很像只狼中的苇名城,所以有种亲切感。文化输出从来不是举国之力政府主导就能做到的事情,只狼、对马岛等现象级3a暂且不论。我最早了解日本幕府,还是小学时看哆啦A梦大长篇。大雄回去参加了德川家康的战役,阴差阳错下哆啦A梦成了德川家康。

日本人就不会在乎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码子事情。
旅行需要心境,我在途中不断验证着自己关于日本的记忆碎片。
中午吃的鳗鱼定食鰻のまるよし,鳗鱼是烤出来的,口味非常奇特。
下午工作了很久,抬眼从窗外看去,深蓝的天空中伸展着橘黄的晚霞,便把看不懂的论文一丢,急切的下楼朝着城市高点跑去。
赶在关门前的十分钟,在摩天大楼中层的露天庭院,我看到了极美的大都市夜景。远处闪着灯光的飞机徐徐降落,近处霓虹闪烁,路上车流如织。
学习时,我喜欢看YouTube上在咖啡馆窗边自习的视频,最喜欢的一位博主就是在东京拍摄的。此时此刻,美景从屏幕映到了现实。可能因为我看不懂日文,这个地方也没有承载我太多日常与苦难,大阪傍晚的天际线是我见过最美的景色。

晚上去小店吃大阪烧,モダン焼 ねぎ焼 ,有点像是软乎乎的煎饼。旁边一位应该是刚下班的妹子,狂灌了好几杯啤酒。

桥下有偶像团体在唱歌,四个人随意站在路边,却仿佛是站在舞台之上,不时挥手和观众互动。面前的观众人手一个TikTok直播,安安静静地听着。街边有四位女学生,激动的尖叫,跨过护栏横穿马路过来。真好啊。
不愁吃穿,免于恐惧。
Day 5 京都
早晨六点起床,准备去京都。没想到楼底的自助餐厅已经坐满了人,工作的人都很卷啊。
每次体验不需要安检的火车,都感慨万千。我们经常说空铁地联运,却需要处处安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不见得有多么安全。在日本,除了要单独买票的新干线,完全体会不到火车和地铁的差别,交通极其便捷。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就到了京都。作为日本幕府时期几百年的都城,市民文化却相当繁茂。古都平安京规划的方方正正,如同棋盘。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得益于日漫的精确还原,走在京都的大街上,能强烈的感觉到自己在日本,也有很强的熟悉感,毕竟是连电线都画出来的动漫啊。

来京都首先去伏见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意即非常多的鸟居,关于日本的宣传片中都能见到。重重叠叠的红色木门,挤满了上山的山道,我来的早,小路上没什么人,凉爽的风自深山吹出,英俊挺拔的石雕狐狸凝视着我,安抚了躁动的心。

上山路上碰到了侍奉神龛的神官,低两次头,击掌两下也就够了。不需跪拜,无需磕头。鸟居内的神灵,不居人上,也很和善。看过夏目友人帐的我,对神灵有很多好奇,也非常敬重。
万物有灵,但灵不见得会与人沟通。风吹叶落,又何尝不是一种诉说呢。

我没有爬到山顶,看完了著名的鸟居,绕道去了一个小小的,不被游人打扰的神社后,便下山了。我还有不少事做,也就无法登顶了。
找邮局盖风景戳,发现神社旁的邮局并没有这项服务。查了查小红书,有赛博菩萨把京都能盖到章的邮局都列了出来。可以省却很多跑路的功夫,查好位置,就能美滋滋的去了。
去了TRAVELER’S FACTORY KYOTO的线下店,这里出售京都限定笔记本,爽快买了两个本子。还在旁边喝了冰抹茶,味道有点像冷的抹茶蛋糕。
附近就是京都文化博物馆,这段时间的特展是巨大机器人。我只能认出天空之城里的那个守护者,但别的诸如银河英雄传说等机器人一个都认不出来。但二楼关于京都的展厅惊艳到我了,倒不是他有多少文物,而是极其贴心的服务。
不仅有四种语言的介绍,还有打印出来的四种语言的导游词,所以我得以无障碍的看了所有的展品。哪怕对于轮换的展厅,也是如此。

我感到我们的文化得到了尊重,这不需要我们抵制来赢麻去。但我们有没有对等的尊重别人的文化呢?我们的博物馆里,还有日文解说吗?实际上,去看几年前修的景区,还有四国语言的解说牌。现在,加上点日文,穿个和服仿佛刨了喷子的祖坟。
博物馆的休息区也设计的别出心裁,空调房大玻璃外,是错落摆放的几座石像,风摇树影,禅意悠长。日本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美好,在平淡中追寻本真。Apple的设计理念与此不谋而合,也难怪日本的iPhone使用率全球最高。

我买了一大堆明信片,设计的漂亮且有特色。盖了个风景戳后,便去吃附近评价比较高的一寸法师拉面。没想到这家店在小红书和谷歌地图上已经大爆,结果我在烈日之下等了半个小时才吃上。
但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汤清却不失滋味,碗边还粘有极薄的火腿片,端上来之前先用火枪烤过。溏心蛋在醋中腌过,蛋芯清爽微酸。面条是劲道的拉面,整体味道极佳。

每天限定一百碗,值得排队等待。
Day 6 动漫街
上午趁着开门时间,赶去了大阪的动漫一条街日本桥。著名的Animate店卖周边的二楼堵的水泄不通,甚至都没办法抬头去看这里在卖什么,全是来扫货的各国人。
店门口是一群日本的初高中模样的学生在交换自己的游戏王卡片,不会有人说他们玩物丧志,就这么正大光明地展现自己的热爱。
文化也有一体两面,我一直觉得有些动漫某种程度上在利用女色吸引关注。Animate 的四楼五楼,展览的是满满R18的漫画。我在其中穿行甚至不好意思抬起头来,也不敢看那么露骨的封面。各个性癖被细致的分类,那些分类词都得打码,十几二十多页的本子塞满了整行的书架。
我个人不喜欢看本子,感觉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但听说轻小说都有R18的,甚至中国很多古早的情色文学都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看来日本这个民族真是相当拧巴,一方面是女性主义者的亚洲阵地,另一方面又公开消费女性的身体。
下午又逛了Loft,一家生活杂货店,买了几张漂亮的明信片。日本很好地保留了手写的传统,信纸明信片贺卡还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这里除了学生写的作业,公务员记的笔记,还有什么手写的空间呢?

晚上去三百多米高的 Haruka 上欣赏落日与夜景。坐在楼顶露天的庭院,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到城市逐渐亮起了灯。公路是流淌的灯河,远处高楼闪动着星点,美不胜收。
阳光褪尽,吹来的风逐渐变得凉爽。大阪城遥远的一角,天空电闪雷鸣,可能还在下着暴雨,近处的城市却仍旧大风吹拂一切如常。

直到灯光已全部亮起,三条不息的灯川流向远方,夜风吹拂,我顿时感到了一种神性。一望无际的都市天际线上,我看到了那一尊无言地伫立着的名为文明的巨神。
三百多万人,密集地生活在这片平地之上,不惧严寒酷暑,不怕饥荒与疫病。现代都市是自发的生长起来的,没有经过伟人的指点,也没有统一在某个光荣的思想之下。日本的土地有着永久产权,城市的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人们在土地上自由地搭建着属于自己的建筑,最终汇成了这广袤且令人迷醉的灯海。
这几天在大阪的街头行走,感到了大城市带来的可贵的复杂性。人更有可能在这样的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之所。我想起了《美国众神》,可能我信仰的就是趋向复杂和精细的现代文明之神吧。
晚上吃了家日式烧烤,焼肉モモンジ,牛肉相当不错,但价格也是相当贵。一个人吃了两百五十多,还没吃饱搞了个汤达人。

Day 7 任天堂
料想周日心斋桥人很多,跑到梅田商圈逛街。本来计划着去文具店和茑屋书店。在路上临时改变计划,去了任天堂专卖店。
店里有非常多的IP周边,我最喜欢塞尔达和马里奥,都是我有了Switch后玩了两年的游戏。店里有非常多欧美面孔,游戏称为第九艺术丝毫不过分,不管任何文化背景,人们都喜欢玩好玩的游戏。

买了米法的手办和克洛格的小面具,打算回去挂在背包背带上,真羡慕背着背包到处跑的小克洛格。
中午吃了猪排饭とんかつ料理と京野菜 鶴群,纯猪排和国内的和幸味道很像,而面衣裹着紫菜外加一点果酱的吃法比较有特色。

下午去茑屋书店的路上,意外通过龙猫图标找到了一家吉卜力专卖店。门口摆着一人多高躺着的大大的龙猫玩偶,毛发柔顺温暖。店内有着吉卜力的全部动画电影的周边,以龙猫和魔女宅急便居多。
龙猫精准地描绘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幻想,一个温暖友善的毛绒大朋友。而每一个离家独自闯荡的孩子,都能感知到魔女宅急便的魅力,以及最后不在能听懂吉吉说话的深刻寓意。而我最喜欢,却又从未在国内找到的借物小人,都能找到两个周边。
我美滋滋地抱了一本小小原画集,和黑猫吉吉的手办回来。我来日本激活了太多的记忆碎片,才发现自己如此热爱这地方传来的文化。
夜晚吃了回转寿司江戸前回転鮨,生的三文鱼竟如此美味。

Day 8 Apple
今天空闲了下来,去著名的游客街心斋桥逛逛,顺便买点伴手礼回去。经历艰难的找寻之后,买了点零食饼干等,还品尝了抹茶冰淇凌。日本的抹茶真好吃。
我有个心愿是打卡全世界的 Apple 直营店,作为 Apple 公司独立设计的产品,直营店本身就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这次去大阪直营店,本来只想看看 iPad 里有没什么日本特色的软件游戏,Goodnotes 中会不会有日本人做的手帐。
在感慨 Apple One 又是环大陆推出的时候,旁边有位说英语的店员热情地问我们听没听说过 Vision Pro,又热情的帮我们预约。居然还找到了一位会说中文的店员给我们介绍,虽然操着一口台湾腔,但小姐姐非常的友善且非常会调动气氛。
短暂体验 Vision Pro 的操作之后,便是展现照片和视频的环节。iPhone 15 pro max 拍摄的空间照片与视频,能让场景如同在眼前发生一般。而展示的最后,看到 Immersive video 的震撼无以言表。我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未来,和这种身临其境的奇观相比,3D甚至巨幕电影都差了太远。

开篇就是女人在悬崖间的钢索上行走,随后是近距离观看的动物,朝我游过来的鱼,以及最后短暂出现的恐龙。这是人类与机器交互的革新,是近些年来真正打动内心的创造。
可惜的是,没能复制当年 iPhone 的成功。价格不是问题,iPhone当年也是需要节衣缩食半年才买得起的。现在对于白领来说,一两个月的工资就能搞到 Vision Pro。这个产品真正的问题在于不能随时随地装逼,是的,不能随时随地掏出来向别人炫耀我这有多么牛。
独乐乐不如种乐乐啊,同样是革新的产品。掏出iPhone后能亮瞎周围一圈用功能机和笔戳屏幕的人的眼睛,而且还能点开水果忍者后让他们划划再收获一波嫉妒的盛赞。最终可能还是得靠某种真正能够广泛传播的杀手级的装逼应用才能救活这个产品。
可惜,Apple 最新的 Apple Intelligence 环大陆更新,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在消费级设备上与世界接轨,这样伟大的公司产品也将彻底在中国沦落平庸。
晚上吃了一兰拉面,一人食,不必和店员有任何交流,对 i 人非常友好。面条也很好吃,是那种愿意没事就来吃一碗的水平。
Day 9 邮局风景戳
上午在酒店工作,下午找了个由头在城市闲逛。日本的部分邮局专门有风景戳,精心刻划了附近的风景,63日元的邮票就可以盖一个。
邮局贴心地做了网站,可以查找哪些邮局可以盖,可惜不是很全。我还找到了一位盖章狂人的网站,收集了全日本的各种印章,还出了书。
本来在韩国的时候,我是寄回家里去的。可惜,我那个地址估计是不可能收到国外的邮件的,不如盖好章自己拿回去珍藏。
穿行于邮局之间,感慨于日本的街道真是干净。查了查资料,日本有法律要求和社区文化的约束,业主需要保养建筑的外立面。相较而言,中国远远没有形成建筑需要保养维护的共识。最近出台的房屋养老金当然也只是敛财的一部分,起不到任何作用,毕竟就连房屋维修基金也早已一分钱取不出来。
我们只能在不断的崩塌中,逃往看起来更结实的地方。这也是飞速发展的阵痛和代价。
晚上吃了荞麦面沾面そばよし,面条有种荞麦面特有的粗粝口感,沾水类似酱油,但调和了其他的味道。沾面吃完后,店家会上来一碗面汤,加到沾水里可以直接喝。类似于味增汤的口感,非常好喝。
吃完后去旁边的 HARBS 吃个蛋糕,没想到一定要点杯饮料。大晚上的就点了一杯热牛奶。蛋糕非常好吃,也很大块。

Day 10 梅田蓝天大厦
下午去了趟蓝天大厦,被泰晤士报评价为世界二十大高楼之一,这个评价被骄傲的放在了楼顶的展示柜台中。这幢高楼虽然没有 Harukas 三百多米那么高,但楼房本身的设计,以及高楼周边环境的营造非常有趣。
围绕着高楼,修建了一座山,一座沉到地底的公园,以及楼旁边的农田。当然都是微缩的景观,类似于园林。虽然说不出所以然,漫步其中却非常有感觉。建筑同样能传递某种美学,而这种美学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

地底的公园旁有一个写字楼,地下一楼是总共只有五六家店的小小美食街,装修的颇有昭和年代的感觉。走过拐角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小小的稻荷神社。能在现代的写字楼底发现美食街就很神奇了,街上还有小小神社,简直一切都是微缩而丰满的。

登上楼顶时,附近正好下雨。楼顶的避雷针滋滋作响,头发笔直向上竖起,新奇的体验。
晚上吃了麦当劳,没有国内的安格斯牛煲,就吃了个Big mac,味道还是有差异,薯条居然不配番茄酱!还吃了顿华夫饼,英國屋,配上热牛奶真是舒服。
Day 11 国立国际美术馆
天气转阴,温度也降了下来,时常有大风刮起,是一个散步的好天气。我跑到了国立国际美术馆,参观80后日本艺术家梅津庸一的现代艺术展水晶宫。从介绍来看,这是日本的七个国立美术馆中风格最为现代的一座。整体位于地下,规模较小。
水晶宫分为五个章节,展示了这位艺术家的一生,以及他主要的作品。最初的展厅中,有他画的几张自己的裸体自画像,之后迅速转入烧制的奇形怪状的瓷器,最常见的就是花粉过滤器。

我能感觉到一些作品传达出的情绪和感觉,非常有趣,但这位艺术家也相当自恋。除了自己的裸体自画像,最后的展厅墙上有一个小洞,里面看过去是他正面全裸跳操的视频。
感慨一声这也太现代了。不过艺术本身就是袒露自我的过程,像这样进行彻底的袒露,也难说不是艺术。但艺术与暴露癖之间的边界也难以明晰,令人深思。
晚上去逛了天王寺公园,公园有一片小湖,岸边有椅子。可以眺望湖中朱桥、白鸟、寺庙一角、荷叶、神社以及远处的日本第一高楼 Harukas。现代文明与古朴寺庙,喧嚣与寂静,繁华的尘世与清幽的神居,日本独特的文化令人迷醉。在极具冲击性的现代浪潮中,日本人顽强的保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烙印。

人们想起韩国就直到 K- Culture,想起日本就知道动漫,想起中国呢,有什么现代性的文化吗?
晚上吃了心心念念的和果子,还有哆啦A梦最爱的铜锣烧,关于日本文化的碎片印象一一成了现实,真是一个迷人的国家呀。
Day 12 难波八阪神社
下午去逛了难波八阪神社,这里有着著名的巨大狮子头。网上看照片不觉得,看到实物顿感神异。青面獠牙,极其威武,当然,皱着的眉头被鸟儿占据当了安乐窝,更多了些生机。八阪大神是家庭产业的守护神,有点像宅邸门口的石狮子。守护着凡人的家业,也守护着鸟儿的避风之处。

进入神社前,我也学了学日本人参拜神社的流程。进了鸟居,到了神明的住所,舀了一瓢水洗净手,丢一个硬币,对着神明微微鞠躬。因为我别无所求,自然也就不需要拍手来吸引他们注意。
这里也见到了熟悉的稻荷大神,那两只守护大神的狐狸也神骏非常。见过了教堂道观与寺庙,我最有感觉的神祇之地还是日本的神社。万物有灵,神明存在于万物。我所追求的科学,终究得走进仅属于神明的居所。我们心怀尊敬地踏入其中,四处探索。我们不必跪拜,但神明的伟力始终记于心头。
日本之行即将结束,长达十多天的悠然行程,我得以换一种方式品味他乡的风土人情。不再像以前一般四处打卡,也不必在最后几天体力耗完咬牙苦撑。日本真是一个相当适合旅游的国家,这里的人们生怕给别人带来麻烦,服务业从业者礼数周到但有底线,不管亚裔还是欧美都能在这里玩得开心。
但我也发现仅仅带着钱住着酒店四处乱走,是不能真正深刻的体会一个国家的。我看不懂大街小巷上张贴的竞选者广告,看不懂书架上摆着的各色书籍,也看不懂四处悬挂的各种广告。人们彬彬有礼热情好客,但同时对游客敬而远之。
想要真正体会国外的生活,还是得在这边留学或工作,学习他们的语言,从他们手中挣钱。
旅行只能映照自我,唯有历经艰辛的生活才能真正带来成长。
Ch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