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作者: 成庆
  • 出版时间: 2024-11

2011年,我曾于QQ空间转载了金刚经,甚至把经文打印下来带到学校去看。那自然是因为少年心性,又拿了全年级第一有了一些特权,就开始嚣张。但实际上我没看懂半个字。

之后的人生中,虽然只了解过佛学的只言片语,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点佛缘。今年去日本前,草草翻了一本「铃木大拙说禅」,顿时又对佛学燃气了极大的兴趣。

看过「铃木大拙说禅」后,我开始每顿饭都认真吃饭,不耍手机不看视频不说话。日日是好日,禅修在日常。

我听说看理想的佛学入门课程非常不错,但实在没有时间耐下性子去听一门课程。听说成老师终于把讲义出书,第一时间买到手,也算是兜兜转转十三年终于找到了一本佛教的入门书。

作者希望从现代人的处境出发,借助佛学来思考,看看这些流传了2000多年的观念,是否真的能回应当代人的种种心灵追问。

这本书核心的概念包括:执着,无常,空。

什么是执着?从佛学的角度来说,对于「执着」,有一个最核心的判断方法,就是你对一件事的结果产生了一种「非它不可」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无常?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什么是空?指的是一切现象没有独立、固定的自性。它强调事物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我存在的本质。空并不是说事物不存在,而是说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依赖于其他条件的。

书中第二讲这样描述西达多太子选择出家的真正理由:太子对苦有极高的敏感度,看到了一切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不会为他富足生活所缓解,或让他因此暂时转移注意力,这种渴望超越「苦」的冲动,让他对现实看似安稳的事俗生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足感,想要通过修行来获得生命的觉悟,这就是佛教谈的出离心。

众生皆苦,人生之苦也在逐渐背负。作为对苦极为敏感的人,如何才能安抚自己的心灵呢?

悉达多更进一步,他指出我来自于执念,苦也来自于索取和害怕失去。

想要真正的不执着,就是要更多的关注于当下,不去思考某种标准或者设定某种必须的结果。

就拿吃饭来说,很多人吃饭都必须要看手机看视频或者和身边的人说话。但我所追求的吃饭就是吃饭,着眼于每一口食物带来的感觉。我所坚持的健身就是举铁,关注于每一次举起的重量。

那我做任何事情是不是也应当关注于事情本身?才能得到无限的开放和自由。

无常,看似是不好的。但困于所谓重复的平淡日常中,感觉不到自己存在意义的人们。实际上就是没有洞悉生活的无常。因为我们的心动荡且粗糙,无法体验到表面稳定的生活底下所泛起的涟漪。

佛教把人的各种念头情绪分的非常之细,并一一命名。比如嗔,就分出了忿,恨,恼,㤭,害,嫉等等。心中泛起的种种烦恼,有了名字后自然就能正确处理。从这点来看,佛教精细入微非常有趣。

苹果的健康应用中记录自己心理状态的词,就多达几十上百种。每天记录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某种修行的过程。苹果受到佛教的影响非常的深。

佛教所理解的连接,是在不断变动的关系中的因缘聚散,如浮萍,如落花,如流水,如清风,既不粘着,也不轻率。一期一会,珍惜现在。

佛教讲慈悲。所谓悲,重在「拔苦」,就是看到他人陷人烦恼而不能自拔时,产生的一种想要去救济的悲心。而慈,则重在「予乐」,就是通过种种方式让他人感到幸福。

而佛学意义上的「不垢不净」或「不善不恶」,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陷人以上二元化的对立中。对于社会上的「恶」,我们可以批评,但要警惕批判背后是否带着偏执,因为这种偏执心,也同样会引导我们最终变成自己所仇很的样子。可以这么说,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佛教。

就像很多人感受到人生之苦,便想从心理学、佛学中寻求解忧之道,但当他们听到了所谓的「解药」之后,又会将这些解忧的方法和出路看作一种可以获得和掌握的对象。殊不知,佛学针对的其实就是这种错误的底层逻辑,也就是将一切法都看作为实有,从而产生能够主宰、掌控自己的想法。因此,解脱之道固然需要寻觅,却不可执着,而不执着的核心就在于要看清道和灭也是如幻的「空」,也就是「无自性」。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就是涅槃最为深层的佛法内涵:死亡不过是世间的一个生灭现象而已,所谓的生与死不过是我们的幻觉,一切事物说到底只是缘起缘灭,并没有一个崭新的生,也没有一个老旧的死。一朵花从什么时候生过?当它谢掉,又是什么时候死的?明明就是现象的迁流变化,哪里有一个特别的实体在生生死死呢?一旦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机佛陀,乃至那些解脱的圣者一样,体会到「寂灭为乐」。

无常,空,苦。智慧与慈悲。

这本书的最后两讲讲的是作者如何面对自己亲人的死亡,佛教给他的心灵带来了莫大的安宁,对于生命来说,死亡和活着几乎是一致的。没有亏欠,没有不舍,也没有执着。

死亡不过是无尽的人生长河中一个小小的驿站,有人下车,有人再度上车,我们彼此相遇,又暂时分离。只要我们在共同的时光里彼此郑重对待,生有何喜,死又何忧?

彼此共度的时光也把握不住,就和生命本身把握不住一样。还是得过的肆意洒脱,自由自在。

在一起就快快乐乐,分开也就不再纠缠。就像吃一顿饭,喝一口水。不执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作者这么描述他如何面对大学非升即走的压力。

就像我在大学里当老师,也有考核的压力,但是我有自己的节奏。例如评职称,别人愿意花三四年就评到或升一个等级,我就愿意花更长的时间,比如六七年,来完成这个阶段。我也做事情,我并不是说,「算了,我瞧不起你们所谓体制的这套模式,我就跟你来个决裂」。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走上了「要么就迎合,要么就对抗」的极端。而我的意思是,当下我只能是一个老师,我不需要和我当下的这个职业作什么决裂,甚至说这个职业有问题或抱怨环境不好。我关心的,是我在这个职业的领域里面,如何去找到属于我的节奏感。

这个讲佛学的老师,面对飞升即走的态度很有意思,找到自己的节奏,既不反抗也不迎合。

之前导师也这么教我搞科研的,不要因为讨论班压力大就感觉裂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

除了吃饭认真吃饭,我也要学着工作就认真工作了。

作者最后推荐了两本佛学入门书《正见》,《觉悟之路》。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