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原作名: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 作者: 洛莉·戈特利布
  • 出版时间: 2019

心理咨询师经历断崖式分手后该怎么办呢?

这本书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因为每次观看都会唤醒我真实的被抛弃的恐惧。我也曾经历过痛苦的分手,甚至让我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避免回忆那段时间的任何事情。

但现在的我,倒是蛮感激那次分手将我通过控制他人来修复被抛弃恐惧的进程打断了,重新让我开始了更加痛苦但坚实的自我成长之路。

有了这层新的叙事,这本书倒是能继续读下去了。

看到作者自述在写关于幸福的书的那一阵儿,别的啥都能干就是书一个字没动。简直和我一模一样,在最后通牒之前,我做了一大堆别的事情就是不想花时间写书,整整拖了一年多。

现在回想起来,我就该花一两个月一口气写完的,是什么阻碍了我的脚步呢?我反复梦到我因为完不成任务被学校和老师抛弃,是不是意味着我自己早就不想干了呢?

我想不是。在我生命中,总有根深蒂固的不做主业的行为。小到暑假作业,大到博士的科研。面对必须要完成的事,我似乎总喜欢拖到没法完成。也不能用完美主义来解释,毕竟非要完成的话糊弄没有对我带来困扰。

只能说我不愿意做别人安排我做的事,更愿意做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我的生命中有种离经叛道的冲动,就是不愿意做该做的事。这可以让我保持多样性,却影响了了我的聚焦能力。基于「克制但不否认」的原则,我需要克制这种冲动并强制自己完成主业的时间,但需要在一些时候释放这种冲动来为我带来更多的机会。

我从心理学走向了宗教,又从宗教走向了政治。但最终,获得自由后的我也将面临自由的代价。当我不再指望别人拯救我,也不想投身于某个伟大的事业后,自由和责任带来的痛苦也将伴随我一生。

这时候,心理学又将作为在心灵幽微之处进行探秘的学科,重新成为我的养分。

温德尔关于自己是自己囚笼的表述很精彩,面对同样的困境,我们需要四处走走,而非对着栏杆嘶喊我要出去。

美国真不错啊,不管什么年纪和身份,只要支付得起价格,就可以上研究生的课程来转行。作者年逾四十才去读临床心理硕士学位,我说不定也可以去读一个计算机或者别的什么的硕士,虽然受限于语言不见得能找到什么工作。

我的一位朋友经常说自己该去读一个文科硕士,大学毕业时他差点付出了行动,却被父母劝了下来。我似乎也需要思考人生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的时间有限,但未来的时间却那么充裕。

“人们在人生连续的变化中作出的每一个抉择都基于两个因素的考量:恐惧和爱。”

这二者有时会导致一样的行动,但对个体的影响却完全不同。人要努力分清楚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基于恐惧还是爱。

强迫性重复会让人不自觉的不断重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我不断地让自己在关系中被抛弃,实际上很类似这种障碍。

“这四个终极问题是: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约翰的故事令人唏嘘,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实在是能做到太多。甚至会让自己的情绪一直停留在某个阶段,不断惩罚自己。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父母会嫉妒子女,会无意识的毁掉自己的不到的东西。

痛苦不可以被比较,轻视自己问题时,实际上是在批判自己,和那些问题在自己看来不够痛苦的人。

“我见过许多亲密关系的崩塌,仅仅就是因为其中的一方害怕被抛弃,反而竭尽全力将对方推开。”

瑞塔的故事也非常有趣,人背负了太多,活着也太艰难。但任何年纪都可以去追求真爱。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