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无缘社会
  • 原作名: 無縁社会
  •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 出版时间: 2010

我是从 Anthony 那里知道人与人的联结,是如同食物和水分一般的必需品。这本书则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失去这种联结后,人可以痛苦到什么地步。

本书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三十不立的前传。核心是几句话:

“这就是说,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这就是说,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

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

我太懂没有与人联结的感觉了,参加工作后,由于可以远程办公的缘故,几乎没怎么去过办公室,自然与同事也没什么沟通。家中始终又是一个人,空旷的家里除了两只猫以外再无回应。住了四五年了,也不认识小区里的其他人,朋友们一两个月见一次已经很不错了。唯一称得上联结的,也是通过微信无法见面的交流。

最近因为马上要出差,猫也被送去寄养,一个人在家中加班,愈发觉得精神状态堪比走钢丝。读过这本书,才意识到为了健康,还是得常常与人面对面沟通才行。

大森孤独的老死在东京边缘的一幢公寓中,记者们决定去追踪他的人生。

他的一家人很早就死了,他在煮米饭的流水线上兢兢业业工作二十年,从未迟到请假,最终一个人死于公寓。

这样的生活,和监狱一样啊。

他的人生脱轨于一次债务担保人的骗局,他被迫背上了别人的债务,卖房还钱妻离子散。人生的容错率实在是太低了,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刚性债务的可怕程度。

大森在去世前半年依然工作,就是为了去世后能埋到老家父母的坟墓中,终究还是成了幻影。

大森租住的公寓要拆掉了,房客们都是七八十的老人,很难找到下一处住所。一个老人为此自杀了。

为了孤独老去做准备,一处能一直住下去的房子,一笔能花到老的存款,还有与周围人的连接。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去世,父母去世后,对子女的依赖将显著增加。然而家庭成员却不见得能依靠的上。

人死前最终珍藏的,还是照片、信件和日记这种能勾起回忆的事物。这么一想,阿尔兹海默症确实是被延长的死亡过程,太残酷了。

婚育与否,与最后的结局没什么关系。日本的老人,老后似乎不愿意去打扰已经独立的孩子。关于这一点,我想中国的老人似乎没有这样的想法。

老和死是我们这个文化避之不提的话题,庞大的老人要么成为子女的麻烦,要么孤独死去。养老院也是很残酷的地方,人们老后唯一珍视的就是回忆,离开充满回忆的老宅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等死,那也太过艰难。

但是没有办法。

“尽管如此,老人们还是继续独自生活。从他们的这种举动里,可以看到那种“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无可奈何的对亲人的善意,可以看到他们对抗孤独、不安的最大努力。”

看到讲四五十岁等待孤独死的男人们那里,基本上未婚加失业,四五十就可以预计孤独惨死的未来了。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的想法曾像别人一样,想恋爱,也想结婚。可是,我经常换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再加上正好碰上泡沫经济崩溃的当口,工资减掉了很多。我觉得如果结婚生孩子的话,就得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可这样一来,大到教育费,小到圣诞节礼物,什么都得花钱。既然结婚,就要保住自己的家庭,但是不可能保得住啊。”

这本书写于三十不立之前,失业后根本找不到工作的预期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搭配上三十不立,可以说基本上就是失去工作没有存款没有家庭的人的惨状了。

被摸石头摸圆了的日本,真的能给我们多少启示呢?面对已经到来,而且将愈发黑暗的未来,我们又能做好什么准备呢?

年年增高的考公考编人数,想必给了我们答案。

看到书的后面,日本有非营利组织专门帮助处理老后的护理以及死亡。老人们安心地住在老人之家,可以体面的等待死亡。

我想在极力打压民间自组织,体制又不再负担养老重任的中国,怕是不会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了。

联想到最近很多地方政府背书的老人之家,成了敛财跑路的杀老盘,中国的现状,怕是详细写出来都会被请喝茶吧。

高野君的故事开始时就像小新的父亲一样,有着稳定的工作,有位温柔的妻子,有着一男一女,还有一个郊区的一户建。结果,他沉迷工作忽视了家庭,被无休止增加的工作指标压垮,最终妻离子散,打来的电话也只是陌生人觊觎他的存款,孤独终老,全靠和家人的回忆撑着。

“事情怎么会变得这样?如果说这就是过分投入工作、没有顾及家庭的代价,也许说的是没错,但这个代价也太大了。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一心一意为公司忘我工作的人太多了,所以我深深感到,无论谁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同样的事情。”

难啊,工作,朋友,家庭,都得战战兢兢走着钢丝,一不留神钢丝就脆断了,哪一项都是人力不能穷尽的。高野不那么拼命工作,也不一定能保住他的家庭。而工作稳定,却被家庭或者亲戚背刺的人也很多。

人能够幸福终老,身边有人也有钱是多么大的幸运啊。

有趣的是,高野在电视中展露自己的脆弱和悔恨后,他与亲属又恢复了联系,死后又能有人收骨灰了。

他们还采访了以为若山女士,前半生为了支撑生病的母亲和妹妹,拼命工作。钱花在了家人和旅游上,没有结婚。直到最后八十多岁,为自己选了一块干净的墓地,最难受的还是孤独寂寞。

日本比我们早迈入文明社会,成年后的子女不常回老家见父母。父母也不会把排解老后的孤单寂寞的责任交给子女,也在自己力所能及时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

书的第三部分讲被开除或主动辞职,失去了工作后的家里蹲的无缘现状。所有的关系都由工作带来,失去工作就是去了与人的一切交际,这对人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

所以如何构建自己与近邻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不亚于工作和家庭的极重要的事务。但这一点相当困难,除非那些极有天赋的人。

但是,如果注定要过漂泊无依的生活,哪里能建立长期稳定的日常的人际关系呢?在一个地方只能待三五年,又不是善于社交的性子,这个任务非常艰难啊。稳定的工作和住所,似乎是某些人生必要之物的前提。

看来想过不稳定的生活,还得锻炼自己找到新朋友的能力。

书的最后,讲了因为护理家中病人,一家人被陷入无缘状态后的惨状。工作对于人,对于家庭来说都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不断带来收入,还能维持必须的社会关系和认可。

社交剥离本来就是最严酷的惩罚之一。

“我真心希望这些人理解的是:你不是一个人。这也是我们想传达给大家的理念。你可以建立某种‘关联’,靠着这种‘关联’,你真的就能得到一生的朋友。最终你在经济上也能获得自立,现在也许你是在过着隐居似的生活,但只要你能建立强大的‘关联’,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隐居心态也是能够克服的。”

纪实文学的重量可见一斑,可以让人燃起好好生活的斗志,也能让人牢记,社会关联是人必不可少的存在。

这本书作为三十不立的前传,可以解释为何失去了工作,成为流浪者的人,很难挣脱振作起来。

读至此处,越发感觉生存之艰难。对于从小就很难与他人建立长期关联的我,怕终身都需要与无缘做抗争吧。

这本书和三十不立一起,展示了看似稳定顺遂的人生多么脆弱,而面对这本质的脆弱,人真正可以依靠的是什么,稳定的思想内核,与人建立联结的能力和场所,稳定的现金流或储蓄。这是不管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必须的存在。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