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六点钟爬起来,马不停蹄开始改文章,越改越难受,就想跑出去看看。之前在网上查到了附近有英德双语的教堂礼拜活动,九点半就坐上公交出发了。

现在的状态很像掉进兔子洞的Alice,迷茫不知前路,问那只猫。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which way I ought to go from here?”
“That depends a good deal on where you want to get to,” said the Cat.
“I don’t much care where—” said Alice.
“Then it doesn’t matter which way you go,” said the Cat.

某种程度上,我所面对的,就是这种充满未知的陌生世界。小红书上有大把人无私传授着或真或假的经验,嘈杂的声音背后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可供自己参考,但我需要花时间去鉴别。每天就算要做学术十多个小时,那我又该做哪个方向的学术呢?如果要出去玩,我又该去往何方呢?

去往教堂的路上没能成功按到公交车的停止键,只能多坐一站后在路上走了10分钟。如此却恰好看到了路两旁德国人的别墅区,两边都是德国人的,一幢尖顶的小房子旁边偶尔还会带着一个车库,还有布置精良的小院子。周日的早晨路上并没有行人,车都没有几辆,大部分的信号灯也都关掉了。在路上闲逛,脑子里却在想即使是在欧洲,人与人的生活质量也有着极大的差别。

我曾提出过一个暴论,没有天赋缺乏时运的人想搞学术,那就只有成为教徒一条路。生活上毫不在意,一门心思站在学术的竞技场上。我曾践行过一年的时间,过去的一年中,我花费了清醒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写论文之上,却毫无建树。

那么真正的教徒又是怎么生活着呢?

终于到了教堂,这里就像是一个摆满了椅子的教室(字面意义上的,因为就是在一个二层方正混凝土现代小楼的一楼)。我到的时候,门口有两位黑人小哥在欢迎人们到来。我自我介绍说是第一次来到教堂,该怎么参观礼拜。小哥很热情的告诉我他也是两年前刚来到德国,让我随便找一个位置来做。

我到的时候,整个教堂里只有乐队在调试设备。正在摆弄吉他的牧师 Steven 看我是生人,过来给我打招呼。他听说我是中国人,很开心的讲自己的女儿现在上海上 summer school,还说了句你好吗?

之后又有一位主要负责做英文讲道的牧师 David 也和我握了手。这边大部分人都会友善的与我打招呼,让非常拘谨的我稍微放松了下来。之后便是礼拜,刚开始是唱圣歌,现代乐器的加持下,德英双语的圣歌韵律简洁却朗朗上口。

之后便是 David 主持的领圣餐仪式,我由于搞不清楚非基督徒能不能领,就只是把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丢到了垃圾桶,并没有领那份食物。回到座位后,坐我右边的大叔(会讲英语,但会神叨叨说今晚的月食是神迹)和我说只要信耶稣就能领。

这里的双语是落到实处的,有位女士可以同步翻译德语与英语。牧师讲的每一句德语或者英语,都会被迅速翻译出来。

之后便是 David 的英文讲圣经布道环节,这个环节令我印象极其深刻。他风度翩翩如同教授一般,还做了PPT,主题便借用了哈佛幸福公开课的架构。什么是 hapiness, 什么是 joy (更像是喜乐). 然后分为信仰,家庭,工作,朋友四个章节来讲,每个章节都会引用圣经中的话语,说这些思想早在圣经中既能找到。

信仰自不必说。但他讲到家庭就很有特点,说作为丈夫难以理解妻子,又总是命令自己的孩子。告诉信徒要学会理解,孩子又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的人,要更多的解释而非命令。之后便是工作(work, 不是 job), 除了赖以生存的job以外,一个人应当找到自己的work,并将其当作侍奉主的事业来做。这一部分分了三节,我不太记得多少,但总体上是在鼓励自我实现的同时,要为他人做贡献。最后的朋友一章,就是具体阐释如何为他人做贡献,如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我查到这个教堂是属于福音派五旬节派旗下的,强调对圣经文本的解读,以及多元种族的交流与融合,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基督教派之一,在南美东南亚和非洲有着将近6亿人次的信徒。这可以看作是伴随着全球化而兴起的宗教分支,在未来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前景。

写到此处就当有所比较,我曾参加过哈尔滨哈利路亚教堂的礼拜,那里同样有着一群受苦受难但希望寻求救赎的人。讲道环节的细节记不太清了,但是国旗飘扬之下的教堂里,那次讲道的主题我却记录了下来。平安、自由、希望。

小半个地球之外的人们,同样为寻求救赎而聚集在小小的教堂,讲道的主题却是如何得到幸福。

今日单词

礼拜,侍奉神 worship
牧师 (Pastor)
Repentance —— 悔改
Redemption —— 救赎
Salvation —— 救恩
Grace —— 恩典
Pentecostalism —— 五旬节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