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塌缩
虽然说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但从短期来看,一个人的可能性始终都是在塌缩的过程。除去睡觉和维持日常,每天可以用来清醒工作的时间实际上就十多个小时,除了少数天赋异禀事半功倍的人,大部分人在一天中只能做寥寥几件事情。
那么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呢?刘欢唱着大不了就从头再来,但从头再来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做准备才能有所产出。有时候并不是人们不想放弃沉没成本,而是另开一条路的代价更大。就像已经种了种子的土地,又有多少铲掉重新再种的机会呢?
意识到非升即走残酷性的我,在去年一年中花费了绝大多数时间试图写几篇文章满足考核,最终却因为是无人认可的新方向压根没法发出来。今年又该怎么办呢?
但回过头来想,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闲暇时间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工作八小时后,昨晚house work,理应有所休息,个人才能在探索中发展,保有自身的可能性。唯有榨取型制度才会强调工作就是一个人全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科学研究这份工作讲究全身心的奉献,某种程度上说明自己可能正在被榨取。每当感觉自己的时间似乎又被自己浪费时,心中不妨默念,专注的时间皆有意义。
我在路上散步时,又有一个有趣的想法。朋友们不会关心你的 house work 做的如何,一周还是半年扫一次地都无所谓。同样的,实际上除了有关联的同事,也没有人在乎你的 job 做的怎样。大家都默认这些都是一个正常人日常就该好好搞定的,人们在乎的是闲暇时间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工作之余 devoting 是什么。毕竟一件事想要真正成为兴趣爱好,也是要花大量时间的。那如果这么想,真正适合科研且能生存下来的人,想必就是那些兴趣爱好就是科研的主吧。这样的话,科研上一旦进展受挫,那日子就非常难受了。
不管了,给自己找个合适的 routine,专门给自己留一些时间用来寻找各种可能性。套用一句曾经流行过的话语,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得在路上。
上午工作了半天,打算身体在路上一波,结果一查Berlin的酒店,好家伙一晚上一个单间要150欧元以上,换算成人民币相当昂贵。我不是挣欧元花欧元的主,想来出去溜达就只能考虑住一住青年旅社了。如此一来旅行便成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过程了,除非自己给自己降下大任,不然确实能理解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日常生活得有多困难。想起我的室友在大学毕业时,两万穷游中国,晚上坐绿皮火车省住宿费,还是非常厉害的。
我的同事有坐绿皮车去 Berlin 的, 将近7个小时在路上, 然后在柏林待了几天. 他们可以在这里至少待一年, 渡过德国漫长的冬季后, 等到2月-8月美好的日子。我不会有这么长的时间在这里,但我希望能在这里多去一些地方。
休息好后,我还是定了去Berlin的车票与酒店,第一次欧洲长途旅行,还是不适合马上住青旅呢。工作之后,虽然大部分时间被劳作填满,但也获得了比当学生时更多的自由。从这个层面上讲,可能性似乎并未消去。
Ch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