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信公众号不断的推送欧美旅游的游记,还是有不少人坚持在这片仅存的长文字自留地中。他们在欧美出行,多是租车自驾,这样才更加自由,不必局限于公共交通的路线中。

维特根斯坦曾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此次出行,我意识到想要真正走向世界,非得要学会更多的语言不行。我将这句话改为,语言与技能的边界,即是自由的边界。

想要更多的自由,光靠手指比划是不行的,学会语言才能有更多的交流。起码走在路上能认识路标,可以与人进行 small talk。欧美虽说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每个人默认都有联结不同,在欧美非常讲究日常的寒暄。我们也许听过英国人的笑话,变着花样讨论天气。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几句的寒暄,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基本信任的基础。如果不做,人们会温柔但坚定的疏远你,认为你 unfriendly, 直到最后的无视。

与人社交会迅速削减我的精力条, 但不管在哪个文化背景之下, 似乎社交都是生存必须要求的能力. 在中国, 家长们会告诫孩子见到人了要问好, 在欧美, coffee talk似乎也非常重要. 这边的课题组, 每到吃午饭的时间, 都会汇聚在一张桌子上互相聊天. 如果语言很成问题, 没办法融入职场中, 那日子就会非常难受了.

这一切都需要体力, 但我又不像林克一般可以通关神庙来获得更多的精力槽. 那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想办法节省精力事半功倍的同时, 精力槽空了就多休息下. 我发现刷小红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也会消耗体力, 我就得少刷; 与人交流会消耗体力, 那就想办法提高与人交流的效率.

这两天上午都是六点多起床, 吃个苹果直接跑到办公室开始学习, 中午聚餐结束后三点钟就打算回家. 因为周内工作日与国内朋友们的交流只能在国内睡觉前的有限时间, 即在德国的下午六点前. 六点到九点的时间, 高精力的时候可以学会儿英语, 头痛的不行也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 只能躺在床上, 又不能早睡防止时差倒不过来. 日子还是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