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中心区,什么是好的历史教育?
最近养好身体后,赶在合作导师回国,以及德国漫长冬天到来之前,出去逛逛,选择了最方便积累经验的柏林。
出发前百般纠结,最终还是定了柏林郊区的一个酒店,房间价格与国内假期出行的酒店差不多。如果住在中心,那高昂的价格就不是我能承受的了,只能去住青旅。但我并不想在第一次长途旅行时直接住合租,毕竟每天暴走还是非常疲惫的。
坐上了凌晨五点出发去柏林的高铁,提前忘了在家里把饮用水接好,去高铁厕所上接水时,脑袋里想了想这可能是储水罐中的水,不是流动的不能喝,查了GPT果然如此。高铁餐车上的水的价格似乎也是线下超市的五到十倍,这三个小时只能先口渴着啦。
做准备的时候,发现中文攻略都只在柏林一两天,就往周边跑了。孤独星球倒是介绍了不少柏林有趣的地方,多是City walk,总得选个目的地。柏林称得上是博物馆之城,有几十上百个或大或小的博物馆。我购买了张博物馆通票,打算四处逛逛。对柏林这个城市的印象,还有那部电影窃听风暴,所以也打算去史塔西博物馆看看。
莫奈的不少真迹就在柏林以及周边的几个博物馆中,从个人经验来看,电子图画依然很难还原线下的观感,毕竟网络图片总是有压缩的。去看看。
做准备时在小红书搜到博物旅人app,可以看每个博物馆展品的讲解,很适合我这种只喜欢读文本的家伙。现场的展牌上的英语还是很难认的,更不用说有些只有德语了,看了一下大部分的内容是海外的博物馆,多是欧洲,也有新加坡和韩国。试用之后,对这个app感激到五体投地,相当好用!
车上看到了德国的日出,暖黄色的阳光。朋友正好分享来一首歌,stratovarius 的 forever。这支乐队来自芬兰,歌曲的风格很像北欧的小城市,到了冬天,白天只有几个小时。北边的星星会特别明亮,城市道路旁边走两步就是树非常高的原始森林,日出时会有风吹过。
铁路旁,深秋田野的暖黄鲜绿,点缀于田间树木的深绿与褐黄,天空的浅蓝之上绘着几笔云彩的灰白,宛如一幅印象中的油画。偶尔路过小镇,各有特色的小房子,有时能透过窗户看到垒起的几本书籍,露天阳台上会养一些花草。
不禁感慨,能生活在欧洲,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们是需要从事艰苦的劳作,但在劳作之余,也该留出空间去思考上帝为何创造我们,我们又为何会被美景触动,我们总说节省时间,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该用于做什么呢?思考的闲暇当然是一种特权,但拥有这份特权的我们,也要好好利用起来。
最近这些年,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改变有个非常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我们能更加轻易的看到其他人的生活。小到朋友圈,大到自媒体。和以往的差别就是,这种生活多是一些简短的被精心选择的时刻。这与之前主要通过长文本来了解别的生活有显著差异。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容易被隐藏。受众更容易认为片段就是生活的全部,忽略了生活背后的沉重、苦难与悲剧。
看短视频了解生活,我愈发感觉比看名人传记试图规划人生还要危险。看短视频小红书的同时,还得训练自己刻意去补足生活中没有展现的部分的能力。
我们看一个旅行博主,很容易忽略他的钱如何挣到的问题。看一个大龄留学生的日常,就想不到他的起步资金又从哪里来。我之前在三联看过的一篇长文,讲的就是一个怀揣去法国留学梦想的女孩,在非洲辗转打工挣钱,在攒到足够的钱之前就罹患疟疾死掉,家人把遗产拿走把她的尸骨就地抛弃的故事。
同样的,还有那位去了日本东京,结果孤独饿死的女孩王懿,她因为对中国的生活彻底失望,借了亲戚二十万去日本留学(实际上是读语言学校),最终失去所有经济来源在日本饿死。虽然有友人说她是厌食症,但从她生前发的推特来看并不是这样,一位语言不通的外国人在日本饿死是很有可能的。她在生命的晚期,主要通过仇恨中国来获得精神的解脱,非常的可怜,但凡有人能伸出援手。
在车上与友人讨论这些事,他说普通人都是这样活着,做点感兴趣的事,赚个几年钱,再换赛道挣钱。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运气好还能挣点钱,没得钱挣了还有积累能让自己再琢磨怎么找感兴趣的事挣钱,我认为这人得相当幸运。人生是动态的,只要没把自己玩到绝境,那这个螺旋就总有机会能启动。
但是打工到罹患尘肺病,或者埋在黑煤窑,或者工厂外卖轮轴转的普通人,实际上只是为了赚钱就拼尽全力。他们的人生堪称绝境,没赶上上升时代的话已经算是完了。普通人太容易踏入生活的绝境了,如果不是拼命努力,连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日常都维系不住。
得积累东西让自己不要陷入绝境。尤其是在想要挣扎找新路子的时候。朋友的支持,家人的帮助,自身的存款,这些都是必要的存在。
一个人的命运如此,一个民族的命运也是如此。今天打算去看德国历史博物馆,这个展览在每一个历史关键点,都设置了一个 what if,历史做了错误的选择,也会导致绝望的处境。用一个网红的话说,如果中国接下来走错了,这一代90后就可以洗洗准备睡了。
在国会大厦和勃兰登堡之间的路上,有一座为吉普赛人修建的纪念水池,在战争结束时将近五十万吉普赛男人女人和小孩被杀害。不来这里确实不知道对吉普赛人也在同样迫害。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是一群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水泥石墩。看起来就像一群等待着的人,但你不知道他在等待什么,他就变成了墙。广场边缘的石墩高度可以让人坐下来,就可以感觉到那股寒意。中间的石墩,高度超过了一个人的身高。站在中间不管是往左看还是往右看,都是一样沉默伫立的灰色,光将影子投在墙面上,似乎是一群正在看着你的沉默之人。让人想起了墙中的巨人。
这是国家内部大屠杀的纪念,目的是为了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转回头来看,唯一的文革纪念馆近年来也被拆除,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至于别的迫害与屠杀,那自然也是不存在的。苦难不允许被记忆,因为之后还会有数不尽的苦难,怎么能让人提出那个问题,如何能避免呢?
潦草看过国会大厦(插红旗的地方)和勃兰登堡门(德国版凯旋门)后,我径直前往恐怖地形图,即柏林在1938年到1945年间纳粹记忆长廊。实际上是透明展板上有许多老照片,有英德双语。背景是当年盖世太保的地牢遗迹,以及柏林墙的一段。
比较震撼的部分包括,没有刻意丑化的希特勒美照,遗迹不包含血腥屠杀画面但依然读来让人脊背发凉的描述。纳粹是如何掌权上台的,又怎样一步步开始对犹太人,吉卜赛人,同性恋,以及work shy的屠杀。最有意思的是 work shy,包含了社会上的最弱势群体,没有工作,或者不合群,都会被逮捕。
参观长廊的时候路过柏林议会,门口一大群人在示威,喇叭震天响,口号简短富有节奏和韵律。翻译了一下,在抗议政府预算削减法案。朋友问在德国过得不顺的人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会把原因归咎于什么,也会选择跑路吗?我想这就是他们的选择,不顺,那就试图去影响或者改变,人与周围的环境本就是一体的,跑路只是完全绝望后去寻求另外一个扎根之处。
走在柏林的街上,旁边的老建筑外墙一人高的位置还能摸到密密麻麻的弹孔,展现了当年柏林作为主战场的痕迹。很有趣的问题是,这些石头制的老建筑是怎么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如果需要维修,为什么不把弹孔去掉。问了问gpt,说这些建筑实际上也需要加固,但更多是从内部做工程,外表面是特意保留的。
当天最后的行程,本来是看其他行程结束的早,额外加的,没想到却成了一天中最精彩的旅程。德国历史博物馆的特殊展览,未曾踏上的道路。
在十多个关键历史转折点,德国人的选择如何,如果做了另外的选择,历史又会怎么样?展览有着各国语言的版本(没有中文,但有中文解说词),甚至有盲文。放盲文资料的旁边是一个可以放手仗的卡扣。
还好我提前买了博物旅人的讲解,一方面在现场不用排队去租中文讲解器,另一方面也不用艰难的辨识英语中的很多专有名词。
一看这个展览就知道,为什么这么棒的展览在国内平台上没有消息,开篇便是1989年的那场运动。在我购买的博物馆讲解中,这部分的内容没有细讲,只能自己来读英文。展出的标语牌出现在受到中国启发的东德大游行,内容是:“Attention Krenz, this is the heavenly peace”. 意思是告诉东德领导人,这里就是天安门。

那天晚上,七万人在亚历山大广场聚集,东德领导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不再武力镇压。 旁边的照片展出了当时的东德人民举起的有趣牌子,写着中文的民主,说明了这场运动受到的中国之影响。同时还有德国人起草的新章程,关于和平变革。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共产极权的衰退,和平的演变,除了少数的苏联共和国以及罗马尼亚,他们的首脑依然授权使用了极端暴力,之后被武力推翻,首脑在12月份被暴力处决。
东德人当时在大游行时,担心政府的暴力镇压。但即使镇压的流言飞舞,仍然有七万人聚集在市中心,坚持着和平抗议。十月三日,东德国防议会作出决议,在与示威有关的火力运用原则上被禁止。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
这场时间倒序的展览最后,德国人专门开发了一款游戏,让人们可以思考是什么因素创造了这场非暴力的和平演变。毕竟东德政府受苏联非常大的影响,之前也有过暴力镇压的记录,为何不继续选择暴力。
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十几位人物,包括护士老师政治家等,做出关键的决策,最终导向不同的历史。这个游戏有英文版本,且除了在现场的iPad上玩,还可以自己回家来玩。
这一章节 what if 的部分,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武力镇压,坦克与尸体,暴力与火焰。如果当时东德议会因为做出了同样的暴力选择,他们能像中国一般成功吗?
我想这是不可能的,虽然东德高中也有军训,也有恐怖的秘密警察,但依然有着自由的根基在这里。church 和工人们在这里秘密流动,人民有着极其有限的部分自由,这些都酝酿着反抗的力量。窃听风暴中虽然展示了史塔西的强大与无孔不入,但与动辄随意处绝流放的苏联还是不同。这里距离西柏林太近,西方在观察。
更关键的是,看完了整个从十九世纪德国建立开始的展览,你可以看到民主的力量是怎么在极权的压迫下顽强挣扎的,从一开始的君主立宪,到之后试图阻击纳粹上台的力量。他们有着崇尚自由的种子,北部城邦的自治传统,城市商人向贵族赎买权力的历史。这一切,使得德国不具备共产极权维系的制度基因。但他们骨子里的高傲,以及对制度和暴力的尊崇,也让他们走上了危险的法西斯道路。
即使东德最终选择暴力镇压,苏联自身都自顾不暇(戈尔巴乔夫宣布新思维),同根同种的人民又能忍得了几时?从这点来看,暴力机器的克制,从来都是害怕可能的后果。不是议会作出不镇压的决定,而是他们意识到权力该放下来了,不然没有未来。
这一栏what if部分的墙上有八张照片,上方是北京,下方是东德小城 Plauen。从十月开始,每逢周六,这里都有人们聚集抗议示威,而警察从未动用致命武力。这是历史最关键的节点。在一块小展板上,德国人写着如果东德官方批准了血腥镇压,那么东德的战争机器就会启动,国家人民军会血腥镇压所有东德的示威运动。
令人感慨的是,北京这场死伤者众的运动,在国内被忘记,却在遥远的德国被牢牢记住,而且作为历史可能性与他们当时的决策形成鲜明对比。一波又一波对历史与政治感兴趣的德国人(有些可能是他们学校的必修课),得以看到遥远东方人民的处境。
第二部分是1972年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的和解政策,试图与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同时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天下跪。这一举动给后期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但勃兰特本人却饱受国内非议。因为他的和解政策意味着放弃对东德以及东欧各国的主权宣称,永久承认东德作为独立国家,这尤其不为当时流亡到德国的难民所接受。他们认为只有最终将会带来的战争,才能夺回他们失去的土地。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也不知道十多年后苏联这一庞然大物会瞬间垮塌,人们迎来了和平的自由。对比一下,中国大陆对台湾能否有和解的可能呢,还是一定会发生战争?我们从未宣布放弃武力,而这是否只会让台湾越走越远?
在 what if一栏中展示了,如果对博尔特的不信任投票通过,强硬派上台,所有的边界去暴力化,自由运动以及对人权的尊重的努力将会消失,德国作为一直作为冷战前线而存在。有趣的是,微弱优势(两票胜出)的不信任投票之所以不通过,还是东德的秘密警察偷偷贿赂议员导致的。
和解的力量,永远的大于战争的威胁。
第三部分是1961年的柏林墙修建,以及美苏双方在查理检查站附近的坦克对峙。这成为冷战时期核大战一触即发的危险时刻,展厅展示了政府的防核地堡。
what if,当然就是核战争的全面爆发。有趣的是,政府号召人们储存全麦面包和碘片等防护物资,但西德人根本不在乎,核战争一旦开始,作为前线只有彻底毁灭一个可能。
下一个部分,是1952年的斯大林提案。他提出德国可以统一,只要统一后的德国保持中立,同样可以保留德国的民主制度。但西德总理最终拒绝了提案,并进一步向西方靠拢。
事实上,当时共产主义在部分人(尤其是年轻学生)眼中非常有号召力,展厅中放的实验电影就是学生们传递一面红旗,直到在国会大厦飘扬。这彻底让西德意识到,一旦接受斯大林提案,统一是统一了,但统一后的德国也将陷入共产极权的陷阱中。
最终德国分裂四十年,整整两代人。展厅的尽头显示了东西方阵营对斯大林提议的不同观点,左边充满了浓浓共产主义审美、男女一样肌肉紧实发达脸庞方正。而右边,则是展现了西方的自由与共产的奴役。苏联的真相如何,当时的人们被宣传所蒙蔽,但现在当然昭然若揭。
what if很简单,西德上当了,柏林莫斯科钢铁联盟建立,德国变成了共产主义的样子。
下一个部分,48/49年。作为两大前线,德国和朝鲜被人为分成了两个部分。德国主要是和平的抗争,代表的行动是柏林空投(给西柏林送物资)。而朝鲜,则是代理人战争,直接消耗人命。如果代理人战争发生在德国,一切是否会有所不同?
朝鲜战争的记忆当然也被篡改了,作为一边倒的代价,苏联要求中国参加这场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战争,却从未给我们多少真正的援助。这是一场苏联支持的(金将军就是苏联小兵一个),以北朝鲜入侵为开端的代理人战争。
有趣的是,这里一幅图展示了三条航线。一条的记忆早已被刻意抹去,驼峰航线作为抗日战场的重要物资来源,近年来和正面战场一样已经不存于国人记忆中。另外两条是柏林航线,以及日本到首尔的航线。
在这里的what if,战争如果在德国爆发会如何?这里因为美国和苏联依然武装到牙齿对峙,实际上战争并不会在德国爆发,反而因为持续增兵导致从朝鲜撤退,朝鲜半岛一定会爆发东西方阵营大战。
下一个部分是1945年,德国如何逃过原子弹轰炸。如果不是德军没能炸断莱茵河上的桥,导致欧洲战场提前结束,德国工业城市也会被美军轰炸,一切都将不同。
美德的核竞赛,由于德国对科学家的疯狂迫害,从一开始就不会成功。虽然第一次做出核裂变,以及关键方程的提出,核计划的启动都是德国人领先(如同苏联在航天领域的开始领先一样)。但随着德国的力量之间衰弱,人才(大部分是犹太裔科学家)的流失,以及关键的战略决策失误(小胡子喜欢微操),导致美国率先通过曼哈顿计划搞出核弹,改变人类历史进程。这个展厅通过红黑两种颜色,表示了美德的核进展。what if 核弹降临德国。
1944年,刺杀希特勒。德国人对此的反应很有意思,说刺杀的目的不是因为希特勒开始了战争,而是因为希特勒输掉了战争,刺杀就算成功也改变不了数百万犹太人已经被屠杀的事实。what if中说,但如果能够成功,展厅中陈列的油画作者,两位犹太人画家还是有可能生存。
1936年,希特勒的一次危险政治赌博,入侵法属莱茵兰。希特勒赌法国人不会出兵,即使法国的军力远胜于德国。希特勒赌赢了,纳粹自此开始了扩张计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对俄罗斯这次出兵乌克兰,是否吸取了莱茵兰的教训呢?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本来是保守派军方认为可以轻易控制的人物,结果上台几个礼拜就利用国会纵火案,直接摧毁了威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开始独裁。独裁者还是有一套啊。what if中指出,就算不支持希特勒,照样也是军方独裁。
1929年德国的经济危机与大规模经济衰退,总理一开始错误的实行通货紧缩,任期的最后又实行正确的财政扩张,但已经来不及了,人们抛弃了他转而支持国家社会主义。他下台后德国经济的快速回暖,被纳粹所利用,他倒在了胜利的前夜。what if自然就是这位总理成功再坚持了一段时间,纳粹也就无法掌权了。
1866 波西米亚战争,普鲁士与奥地利的战争,第0次世界大战,普鲁士成功统一德意志地区,建立专制的皇权国家。1849,已经有成文的宪法,但德国最终也没有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离开博物馆,感慨于历史就该这么讲才对,正反两面的观点都得陈述,同时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回顾历史的意义是让人明智,而不是塑造历史从而为现在站台。
回酒店的路上,坐柏林的u线,始建于1902年,相当古老的地铁线路。地铁上的小提琴演奏师,短暂的两站之间演奏了一首曲子,要了一圈钱,下一站就下去了。第二位乞讨者直接拿个布袋子上来,说了几句话就挨个要钱。地铁车厢整个也是脏乱差,很有哥谭的感觉。
酒店在flixbus车站旁边,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价格比较便宜,旁边就是一个地铁车站,但尿骚味相当大,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楼下的咖啡店打样了的原因,没人会有心情在这里喝咖啡。
房间很大,睡上了双人床还是不错。电视打开后就能收到频道,虽然也是卫星信号,但相当清晰。我看到了最后的生还者、辛普森一家、名侦探柯南等等节目,可惜都是德语,听不懂半句话。翻了几十个频道,在四五个法语频道后,终于找到了两个英语频道,一个是BBC,一个是sky news。看来德国人确实不待见英语,学法语的多些。听到英文就和听到母语一样快乐,毕竟连蒙带猜能知道在讲什么。
到了酒店才发现忘了带转接头,这让我的充电器直接成了无用的板砖。紧急去最近的REWE买了一个应急充电头,功率相当小,根本带不动我的三合一充电头,但至少不用担心手机没电没法充电的麻烦了。
Ch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