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天际线 - 什么是初心?
我住的房间正好面朝东方,五楼的高度让我能看到柏林的天际线。这座城市没什么高楼大厦,电视塔和前方的教堂就是这个城市少数的高层建筑了。
上午和友人讨论起写作的意义,他说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想当哲学家,现在也算是不忘初心了。
我的初心是什么?想当哲学家是真初心,因为哲学家在小初高的评价体系里完全没有根基。我高中时想当的数学家,是否因为我会解几个数学题带来的成就感?想当程序员,那是不是又是计算机课上超越别人的快乐?这两个方向上我都有探索,但也都没有钻研下去。至少我没把他们当作是闲暇时间的消遣。
回想初心的话,小学和初中想成为的科学家,那似乎也是因为能选择的共产主义特色职业,只有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
我似乎不知道我的初心是什么,但也不怪我,我小时候成长在一个极度闭塞的环境里,手头能有的文字除了垃圾课本,就只有百科全书和文学杂志了,旅游那是从未旅游过,世界就那么点大,人又不聪慧。
初心对从小能接触更多可能性的人才有意义,对于从小在集中营或者贫民窟的人,那得之后慢慢寻找。不忘初心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下一句一般接牢记使命。那什么是使命,对党来说是权力永恒,对我们来说呢。终究还是得踏上英雄之旅。
想到这里,回头琢磨,初心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职业或者工作,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发现上帝为什么的创造我。我至少能够确认,创造我绝不是为了让我去和大量的陌生人打交道,我可以强迫我自己做,但我不想做。
这样看来,真正的不忘初心,或者说寻找初心,应该是寻找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为他人服务的工作。这些都需要立足在宽阔之地上才能探索,而不是被劳苦日常裹挟没有任何闲暇,也不是被恐惧和焦虑攫取了心神不得一丝安稳。
“You set my feet in a spacious place.”
现在流行把自己重养一遍,我想除了让自己好吃好喝好玩之外,也可以让自己重新拥有童年时本该拥有的探索空间。这空间是让人恐惧的,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从小在预定轨道上狂奔的人,会遵循惯性选一条路继续蒙头狂奔,没有枷锁和限制也不得劲,不如再背个贷款生个娃。嘿,那我更得珍惜现在的迷茫了。
画廊主要展览的是宗教画作,文艺复兴的早期。听讲解时可以知道很多宗教故事。第三个展厅中有趣的不老泉,年迈女子沐浴后可以重新变为青春少女。男子呢?则是通过与少女的交往来获得青春,这是作家讽刺那些喜欢梨花压海棠的男人。不老泉的力量来自于爱神与维纳斯,两边便高挂着维纳斯与爱神的经典画像,维纳斯非常美丽且带有情欲的味道,透明的薄纱是必要的存在。宗教画师很早就了解,什么比裸体更好的表现情欲,再加上一点衣服。当然,爱神不管是举起的弓箭,还是环绕的蜜蜂,都告诫人们沉迷于情欲的危险。如何展现与处理情欲,一直是所有宗教必要的一环,共产极权喜欢通过强暴来展现情欲,不知道伊斯兰教是怎么处理的。
展出的宗教画中自然也有不少规劝女性或者爱人们忠贞的故事,有中世纪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遭到强暴后自杀的少女 Lucretia。但画面下方的介绍很有意思,这幅画的真正的主题是诱人的女性裸体。
教堂中的玛丽亚一图,光线和教堂细节非常精致,艺术杰作。基督教非常看重于艺术展现,实际上大部分宗教都很看重通过画面来展现美,通过这种美来叙事或展现思想。在山西之旅中,我也看到了很多道教与佛教的艺术品,可惜在反复的治乱循环,以及权力者和普通人的洗牌中,我们没能发展出普遍而又如此动人的艺术展现能力,只有在少数的皇家园林或宗教建筑中,得以看出我们不亚于西方早期的宗教艺术成就(比如小西天的木雕,敦煌的壁画)。
听着这些宗教画的历史,大部分都是由主教,商人或者贵族赞助。这在古代皇权统治之下的中国,首先不能有商人积累起这么大的财富,其次也不存在可以制衡皇权的贵族,除了皇权供养的工匠,也很难有什么艺术发展的空间。艺术家也要吃饭的,书画又能换得几个钱?
最后的审判这一震撼的三连画,展现了基督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末日审判。做善事者进入天堂,而恶行者进入地狱。审判日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接受审判,包括死者也会复生。末日与救世主是基督教,以及继承自基督教的共产极权重要的概念。基督的审判日可以等等,力求在大地上实现共产天国的人们自然不会等,那要多快好省的进入审判日。至于那场卷入所有人的审判,以及大审判造成的大恐怖中对救世主的极端崇拜,我想大家都记忆犹新。

这幅审判日画面中,左侧象征天堂的面向人们的是两位半裸的男女。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注重对身体的描绘能力,正面向人的这两位极具魅力的形象也彰显了天堂的吸引力。与之对应的,地狱前方则是面目可憎的老者。

与之相对的,中国古代对于人体的描述能力就不必多提了,即使奉为代表之作的仕女图,也得专家强行向你解释她是美的,这与西方雅典罗马时期的雕塑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不必什么人按着脑袋说他是美的,看到即被吸引,相差太远。
苏联风格的艺术也是如此,美吗?很难说女性是否能像宣传画中一样长出那么结实的肌肉,去掉政治意义,同时将西方画作和苏联美学放到一起,我们都知道哪幅更美。当然,西方文明在左的道路上一骑绝尘,现在提倡甚至得到更多曝光的美也让人难以欣赏。
公园中的夫妇肖像是可以看作那个时候贵族的结婚照片,这幅画的创新之处在于摆脱了传统的刻板,展现了他们的生活。这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众多结婚照,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一个很有艺术素养(喜欢黑格尔)的室友的旅行结婚照,婚礼上的照片则是他们与抱着的三条狗。除此之外,一模一样的影楼风照片除了能留住脸庞(精修后还剩下多少),也没法传递什么信息了。
到了文艺复兴晚期,对情欲的展现更加细腻而丰富,除了有些有道德教化的意味以外,还有更加直白的展现情欲的作品。正在沐浴中的 Bathsheba 姿势,与之后纳粹买下的那副完美的雅利安少女非常一致。这幅画也有其宗教背景,讲得是一位长官偶尔遇到正在沐浴的女孩,就把她的丈夫派到战场上送死以赢取她为妻子。
一件展厅的荷兰风景画,哈姆勒的风景,将天空和云彩刻画的极为细腻,云朵将影子投于大地之上,展现荷兰广阔的草地与背景处遥远的教堂。这也是风景画不会被照片所替代的意义,画家能富裕画面诗意。
伦勃朗的苏珊娜与长者,是这个画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是圣经中的故事,讲苏珊娜在沐浴时被两位闯入的法官逼奸,不同意就诬告她判她死刑。苏珊娜誓死不从,后来在前往刑场的过程中被受到神的启示的人所就,真相大白。这幅画就展示了最具代表性的一刻。
伦勃朗画的伴侣,通过衣服和神色,就将他们当时不被教会所认可但在社会层面已是夫妻的处境展现出来,非常富有魅力。
荷兰画派在十七世纪所绘制的家居画,展现了西方油画通过色彩光阴构图带来的来自生活又超越生活的美感。看过这些画作,有些人提出的中国美学在于意境,高于西方油画对真实的还原这一辩论就成了不值得理睬的碎语。毕竟论说意境,日本传承自中国,但比中国走的更远。在明清文人谨言慎行寄情空洞山水(不敢表达)时,日本在禅宗、侘寂美学把“不完满、不说尽”升华成了一种审美与追求。
怪不得现在要禁止西方美术史相关内容的出版了,各个方面的自信逐渐丧失,连强装的优势都要不存在了,干脆一禁了之。余下一群听不得西方在某一方面比中国优越的人们自嗨起来,赢麻了。
随着展览画作的时代越来越晚,可以看到即使相同主题的宗教画作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神话越来越世俗,神明越来越像人,表情也愈发鲜明与生动。随着蓝色的大量运用,风景画也变的更加细腻精准,简直让人落泪。之后表现女性画作也脱离了道德驯化,直接展现女性的美丽。
镇馆之宝胜利的爱神,反映了世俗之爱超越了一切追求。强烈的明暗对比让人印象深刻,也反映了文艺复兴后期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丽达与天鹅中,情欲的表现已经不加掩饰了,画面也极富张力与美感。提香的维纳斯富有肉感的同时美丽优雅。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是古典时期以来女性裸体首次以性感的姿态赋予艺术价值,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另一副就是相当有名的维纳斯的诞生。同一房间中,理想之城则是对透视法的直观展现,几何学在绘画中的大量应用,让画作有了更加触动人心的力量。
我在之后坐了半个多小时的公交,前往柏林画廊,即柏林墙涂鸦遗址。这里很多中国人都会打卡那副著名的胜利之吻,即西德与东德总理(两个都是男的)的接吻。
在画有以色列标志的德国国际墙的旁边,可以涂鸦的部分写着带他们回家。这幅壁画被反复六十多次破坏,但是现在并没有看得出任何破坏的痕迹,应该是之后一直在有人在维修他们。
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副涂鸦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这幅涂鸦用浮世绘的风格画的是通往东京的道路,这是一位东德艺术家抗议东德政府的旅行禁令,他没有办法前往向往已久的日本。但一些中国人以为这是日本人画的(他们半点德语英语看不懂),在画面上用马克笔写了 fuck Japanese fascism,fuck Japan,never forget,1937-1945的字样(我想应该是13年抗战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写的,要不然他就是历史没学好政治敏锐度不高),这当然也成为了涂鸦墙艺术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

在一堵标志着和解的墙上,涂画着仇恨的语言,回来还沾沾自喜发在小红书上(我一回来就刷到这张照片,点开头像一看都是厉害了我的国),除了苦笑也不知道能说什么。马上731就要上映了,不知道还在江苏的日本人撤走了多少,希望他们早日离开这片是非之地吧。
晚上回家的时候,意外在街边的公园看到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炬,下方用德文写着自由、权利与和平。一查发现是德国总理在七十年前设立的永远燃烧的火炬纪念碑,纪念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驱逐和流放的,停留在东欧土地上的德国人。将近一千七百多万难民被粗暴的赶上了火车,很多人被冻死或者饿死。

真正该牢记的,是让战争不要再次发生,而不是那些仇恨,我们要珍视并捍卫自由、权利与和平,而不是一次次将世界撕裂。

Ch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