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对人的关注,这是最大的问题
关于小西写的与崔欣欣有关的评论文章,我有一些看法。
小西的想法有一些“门当户对”高级版的影子。我个人认为这件事背后和当事人所处的不同阶层的关系不是很大,而是在于捞的人利用被捞之人的弱点实施的情感操纵。这种事会发生在双方处于不同或相同阶层的情况,与男女性别的关系也不大。所以我个人的感觉,这件事只分析阶层和性别的力度不够深刻,需要有更多的着眼于当事人个人的调查、分析、思考和讲述。可惜的是目前的言论环境下,一旦一件事成为公众事件,着眼于个人的角度就会被淹没甚至不被允许出现。
分析一个事件中的受害者为什么受害,不会必然导向从其自身去找问题。而是通过更多着眼于事件中的人,从而发现社会中更加深刻的结构性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应当是对人的慈悲和对社会的严厉批判。如果跳过着眼于人的步骤,那人就只是符号,成为抒发某个主义的工具。我不满意的是后者。
举个例子,三联最近出版的关于吴谢宇案的深入报道的书「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就是我提到的,通过着眼于事件中不同的人,来深入思考社会有什么问题。但这几年来很多关于吴谢宇案的讨论,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要么把吴谢宇当成罕见的恶魔,要么空洞的批判教育制度为何产生这样的怪胎。这样的讨论显然不会对不再出现更多的“吴谢宇”有什么好处。
更可悲的是,如果大家去搜索一下豆瓣上关于三联这本书的讨论,可以看到很多评论同样用刻板的、标签化、阶层化的思考方式去对这本书进行批判,比如“难道又都是女性的错吗”“不要再给小镇做题家伤口撒盐了”。这种“去人”的思考方式,我认为恰恰是我们这里一再发生悲剧似乎很难进步的根源。
他有这样一种高于自己过去阶层的婚恋期望,却并不熟悉这个阶层正常婚恋游戏规则,于是当翟欣欣出现,按着她的意思“指导”苏该怎样为她消费的时候,苏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完全就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了。
这段叙述确实让人感到难受,似乎男方不应当冒险踏足“上层”的水道,老实记着自己的出生才能避免伤害。这就是我虽然欣赏小西论述这件事的角度,给我们提个醒,但不满意小西最后没有能够着眼于对人的慈悲。
我也看了一些豆瓣上这种批判,就是这篇文章「吴谢宇弑母案背后——女性的深渊:生前被婆家吃干抹净,死后还要被泼一身脏水
」,我认为这种女性视角是宝贵的。并且补充女性主义视角的叙述也是必要的,但这不影响这本书本身的意义。首先要让人们说话,才能说哪个人说的是否有偏颇。当沉浸在女性视角中,并且给别人的叙述直接扣帽子让闭嘴后,其实这样的叙述也没什么阅读的意思。
我个人很理解并同情吴谢宇,首先他的家庭情况没法给他支撑和人格发展的机会,其次畸形的教育环境也没法提供这一点。吴谢宇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案例,但我从吴谢宇被捕后,就知道他一定会被官方速杀,并且官方会阻止对他的深入研究。就连三联,也没法对吴谢宇本人进行访谈。
一位群友说,他想听到吴谢宇的自述。
我便提到,这就是吴谢宇为什么被速杀,同时不允许他与外界有交流。这件事深挖下去,会触及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为何在家庭失能之后,学校教育没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作用,甚至即使在这样的教育中做到最好,也对吴谢宇毫无帮助。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要“通过更多着眼于事件中的人,从而发现社会中更加深刻的结构性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应当是对人的慈悲和对社会的严厉批判”
社会病了,孩子是最脆弱的末端,也是最先展现出痛苦和病态的人。
Ch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