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上开始发言后,意识到自己的很多表达不太流畅,也很容易带有攻击性。所以造了一个AI工具来帮我润色每一次长发言。当然,群里面的某位大佬也是这么做的,我想我还需要学习一下他的表达方式。

另外再多说一句,即使在群上不断的有思想交流,但我依然感觉到孤独和痛苦。这可能是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无法代替的原因。

关于中国引进留学生

群友中有人对中国大力引进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留学生的举措非常不满。

我评价到: 我接触过一些亚非拉的留学生, 他们之中很多人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并不差. 用地域来概括一个群体, 并排斥他们, 某种程度上也是歧视. 与某种我们反对的思想倾向没什么区别, 别上了别人的当. 我们在很多白人眼中, 实际上也是我们眼中的「亚非拉」.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Matthew 7:8

我很多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问题. 关注具体的人, 理性温和的表达, 在我看来, 比参与网上喧嚣但空洞的争论要重要的多. 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我最近与一位在广州待了两年的黑人聊天, 他很喜欢那座城市, 还学了几句中文. 他感觉到人们对他的友好和尊重. 可我不忍心把网上人们对广州黑人群体的恶意告诉他, 我也感觉没什么必要.

又有群友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 说这一举措只会吸引来素质不高的人, 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对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人不公平.

我谈到: 这样的逻辑细想起来也有问题, 因为我们去欧美日韩新等教育水平更好文明程度更高的地方留学, 那我们也是他们眼中「比我们教育水平或者生活水平更低, 素质不高」的人. 他们本土也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学生,是否不应该给我们这些「素质不高」的人更好的待遇呢?

所以我的观点是, 现状是我们的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程度不够, 改善就是需要更大力度的开放. 我们希望好地方给我们机会, 那我们同样需要给那些落后地方的人机会.

又有群友论述到, 不是开不开放的问题, 而是拿钱买人的问题. 我们这片土地即使开放了也没有吸引力.

我说: 是的, 这是我们这里的另一个大问题, 非常缺乏吸引力. 拿钱是买不来的, 能买来的也是冲着赚一笔快钱来的. 但众所周知, 没有表达的自由, 那就谈不上能创造什么有吸引力的文化. 关于这点, 就涉及到更本质的问题之上. 好不容易出个李子柒, 都要把别人收编, 然后权力按耐不住指手画脚的冲动.

关于时代红利与社会底层

有群友对早年出去的人, 评价说是吃了时代红利.

是这样. 我感觉现在留给年轻人的空间确实越来越小了,试错和发展的成本也高了不少。

所以聊到“时代红利”这事,我私下有个比较双标的看法:我欣赏的人成功了,那一定是他个人能力强;我不太看得上的人发迹了,那多半是靠时代红利。

当然我一般不这么去评价别人,主要是拿来调节自己:如果我做成了什么事,那说明我厉害;如果有些地方暂时比不上前辈,那就归结于大环境,是我没赶上好时候。

有群友分享了日本的NHK的记实文学。

我谈到: 我特别喜欢《三十不立》和《无缘社会》这两本书,很深刻且直观地展示了,那些看似稳定顺遂的人生其实是多么脆弱。

而面对这种本质的脆弱,我们真正能依靠的,或许就是几样东西:一个稳定的思想内核,与人建立有效联结的能力和场所,以及一份可靠的现金流或储蓄。我觉得,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这几样都是一个人的底层基础。

张老师说: 这些都是NHK做的纪录片的副产品。它讲的是事实,不过也是媒体注重揭示阴暗面的结果,有时候给大家一种印象,日本社会糟透了……我觉得这是需要注意的。

我感谢了张老师的提醒。我觉得能写出这些事情的日本社会非常有希望,而且从书中也能看出日本社会有非常丰富且有力的兜底网络。我知道国内很多类似悲惨的事情,但说出来本身就犯禁,更别提深入报道了。

一位读者说被书中的苦难震撼了。我谈到读这些书时,震撼我的并非苦难本身,因为我个人身边的人或者能看到的人,就有太多类似甚至更绝望的处境。真正让我震撼和深思的,是他们能够公开地展示和讨论这些苦难,不把它当作是“给外部递刀子”的家丑。只有这样正视问题,社会才有改变的希望。

联想到日本为了应对经济泡沫破裂,建立了很多社会保障来托底,再对比我们当下的环境,确实会感到一种无力。那些未被看见的角落里,可能正发生着无数无声的悲剧。这让我想起,我读大学时,身边真有同学不相信中国还有吃不上饭的穷人,或许现在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也不少。

张老师补充:其实就在成都也有很多非常艰难的人,如果有心也能发现。

我住在老小区,确实看到过一些情况: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里,每个小房间会放两张高低床,住四个人。这种床位的租金一个月就两三百块,所以那些月收入一两千的人也才能维持生活。我之前说给同学听,他们还有些不信,会惊讶在成都怎么会有一两千的月收入,以及靠这点钱要怎么生活。

我也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是真的看不到吗?比如很多饭店门口就贴着招聘薪资。我后来感觉,可能不是真的看不到,而是下意识里选择了不去看。因为接受这种现实,或许会冲击到一些人深信的“天道酬勤”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观念。就像张老师说的那样,这背后就是「没有心」。

关于日本是怎么获得更多诺贝尔奖的

我分享了一篇文章: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评论到:文章后面的三点,招招致命。外行领导内行,老人压制新人,利出一孔竭泽而渔,堪称中国科研三大顽疾了。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再给我们一百年也没戏。

有人问起我们现在论文指标遥遥领先,不能说明科学发展的进步吗?我说这个指标是给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用的。真正有意义的文章比别人差远了,不值一提。

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什么在相似的制度背景下,苏联的物理、数学等基础科学的成就,似乎比我们要突出得多?另外我虽然对文艺领域不太了解,但也感觉那个时期苏联的文学和艺术影响力很强。我们聊到了沙皇俄国时期,皇室对数学的重视,但我认为历史的传承固然重要,一位数学家的个人影响或许很难直接延续数百年。除了欧拉这类历史奠基人之外,沙俄苏联肯定还有其他更系统性的因素,共同造就了他们世界顶尖的数学和物理学。

之后我分享了一篇小西的文章:大清真的是“错过”了工业革命么?. 这篇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西的文章,他先考入复旦理工科,后来转去学了历史。这种理工科思维加上系统的文史训练,让他文章的论述逻辑特别清晰,也切中要害。有些事皇帝意识到重要性了,但他做不到。

再回到这篇文章,这些问题年年提,从上到下都知道。为什么不改变,是不想改,还是就是改不了?然后就能理解为啥小西跑到外边去了。

关于无力改变的

群友分享了宁静祷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我的上帝,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智慧,以分辨两者的区别。
让我每天踏实过活,享受每时刻;
让我接受困苦,视它为通往平安的道路。
相信祂会使一切变得美好,只要我顺服祂的旨意。

而我喜欢指环王里的这句台词:

Frodo: “I wish the Ring had never come to me. I wish none of this had happened.”
Gandalf: “So do all who live to see such times, but that is not for them to decide. All we have to decide is what to do with the time that is give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