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剑桥女博士与父亲陈尸家中,昔日博客记录乡愁

个人主页与博客于她博士毕业后5年停止更新,12年后她与年迈的父亲一起孤独死于家中。想要在脚下培育幸福的她,渡过了初到异国他乡的艰难,却最终得到了这样的结局。她的身上发生了什么,目前暂未可知,我想随着她一家人的去世,可能也很难再被外人知晓了。好在她还有博客和主页,能让我这样的吊唁者一窥她曾经记下来的思绪。

在严肃的学术主页之上,专门开辟Hobbies一栏。有她自己做的晚饭,也有她最爱的旅行指南孤独星球,还在一小节 Dreaming, Thinking 中留下自己的博客链接。博客里细腻的文字,说明她确实做到了如她所言那般,在脚下培育幸福。

我和她在这方面很像,也喜欢在互联网上记录生活。我想起我在做自己的学术主页时,也曾想过是否把博客链接加上。后来还是担心留在网上的痕迹被人拿放大镜审视举报,不仅去掉了博客链接,还将自己的博客加密。最终展示在外的主页,是一个只包含自己专业侧面的冷冰冰的简历。

随着国内高校年轻教师自杀率的上升,以及非升即走带来的对人的极大摧残。我时常在想,一旦我撑不住倒下了,那学校大概率会撤下我的主页,就好像我从来没有存在过。那回到之前在群上讨论过的数字遗产,我的遗嘱就涵盖了帮我写完没写完的论文,还有解密我的博客供有心人去看。这么想来,还是非常心疼伤心她的逝去。

当然微信群是否是公众场合,我是否需要注意自己的发言尺度,我能否流露出自己的脆弱和痛苦,这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看到这篇文章的我,实在是无法压抑自己的感受。

晚上,我一篇篇读过了她所有的博客。自2010年到法国开始,到2013年不再更新。她常用英文与中文写作,两种语言反映出她性格的不同侧面。我看到了她写的一段话:

Many things in life are like trying durian: before dawn, it is darkness; before spring, it is winter. So, if someone offers you durian next time, try it!

她是已经感受到了那漫长的黑与凛冬吗?此时还有3年。她在之前的一篇博文中写到性格决定命运,她在感慨自己的什么性格与何种命运呢?

10年12月,她买了一些颜料来在墙上绘画,11年发过一篇给树理发的中文文章。之后,便是13年2月的博客,只有一些标题:Love、fine-grained crosswire,以及最后一篇博客,《大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很有印象的一段。但我喜欢这段,是因为我的心当时难以沉静下来,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这一年,她35岁。

博客戛然而止,她的主页最后的修改时间也停留在15年,news中写到她在欧洲之外的地方长期休假,写到她在北京。然后便是那条新闻。

我将以上的内容选了一些发在了群上,群友们的发言很让我感到温暖。

瘦猫:王老师,你不该倒下也不会倒下,你的专长和学识已经被欣赏你的同学们看见了,这也是逝水老师引荐你来有杏的意义所在,这里是你的崭新起点,你在这里的任何痕迹不仅不会被轻易抹去,而且总会有人铭记。

谢谢瘦猫,我就是看到这个消息,然后读了她的简历和博客有感而发。我现在身体倍儿棒。谢谢你,也谢谢大家

Zheng xia: 年轻的、热情的王老师,留存下今天你为她/因她而写下的这些动情叹惋的文字,然后,你自己,我们自己,轻装上阵。我们需要回头,需要停留,更需要前行。

程:我希望报道里面有她的朋友,或者亲友的内容,但看不到。(只有一条信息,是她朋友说看不到更新了)

FAT BIRD: 现在许多事物呈现出来的时候都是支离破碎的,一些看似平静、牢固的连结也是不牢固的。我不太想情绪化地描述,但是每当身处中午饭点儿的北京街道上,逼仄繁忙拥挤的小辅路、十字路口上,呼啸而过、经常逆行到人行道上的送餐电动车好像时刻都能要了我的命,不由得这样想。太unreal了…… 理性的作用有限,大家的情感情绪得有抒发渠道,并且要保护好自己。

我说:是的,每次感到脆弱、孤独和虚无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一种可贵的维系和真实。

在另一个与好友一起的小群里,东聊西扯之后,我突然开始意识到真正让我感到痛苦的时刻。

昨天与同在德国的中国同事们聚会,前一晚上才得知这次是两位同事的生日。大晚上查了在德国该如何送生日礼物,得到了巧克力、护肤品或者花之类我感觉不太靠谱的回答。我一定得买一件礼物,最终决定在周六的早晨,去市中心最大的书店买两本英文书。

总共三层的书店,只有两三个书架上有英文书。我在角落里翻到了一本《小王子》和《绿野仙踪》,还在旁边看到了明信片。骑车回到酒店,打算在明信片上写一段书中的话,再加上我的祝福。

但该写什么话呢?首先排除掉AI的帮忙,即使选出的也并不出自于我的心意。于是我向神祈祷,求神给我启示。之后翻到了小王子和他的玫瑰那一节,想到有位女同事和她的国内对象正在热恋,就选了一段:

… of which just one single blossom grows in all the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stars, it is enough to make him happy when he looks at the stars.

我祝愿她:愿你仰望繁星时,就会感到幸福。我给她选的明信片是正在欣赏插画的女孩。

另一位同事自打毕业后就没怎么回国,在香港日本美国德国到处飘荡。我对绿野仙踪的故事不熟,就从书的最后倒着往前找,找到了一段:

They can carry you to any place in the world in three steps, and each step will be made in the wink of an eye.

我祝愿她:愿你到达世界上,任何想去的地方。

我觉得即使一开始就拥有回家的能力,即使要走那么远的路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也值得。我选的明信片是明亮的窗边一角。

送给她们后,能感觉到她们很开心。但我内心实际上有些难过,我记得耶稣的教导:「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我这样用心的送别人礼物,可能也是希望在这片异国他乡,有人这般用心对我。至少我觉得我应该比另外两个哥们在超市里买的一块巧克力要用心一些,搞不好他们就是接受的AI的意见。

在那场热闹而温暖的聚会之后,我偶尔想说出那句:“Wubba Lubba Dub Dub”,“我很痛苦,请帮帮我”。

于是第二天,再看到孤独死去的徐娜的故事后,我才能感到很大的孤独和悲痛。才忍不住在实际上数百人的大群里表露出一些悲观的倾向,消息没有过AI的审核直接发出去。

在快写完这篇文章时,我感觉到我的痛苦实际上来源于某种活力的丧失,或者是某种抑郁的状态。

最近我看EVA的怀念文章,看到一段话就感觉猛然一惊。那个男主,渴望的就是如母亲一般无条件的包容和爱。而不愿意去面对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与疏离,对立与交融。

实际上那两位同事之所以能得到我们的祝福和陪伴,是因为她们主动约我们去家中吃饭,搞一个生日聚会,如果我想要这样的联结,我也需要主动去争取。至少我如果想过生日,就得告诉他们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不愿意或者无法迈出主动的一步,却渴求那种「无条件的包容和爱」。这是一种面对初到异国、没有收入、工作也无寸进的巨大压力中,我的心理状态的退行。

我知道该做什么,但上帝啊,我实在是做不动了。

但没有关系,我可能只是累了,好好休息放松一下,也许之后就有动力振作起来。